丘逢甲首倡“台湾自主”的性质

一、丘逢甲首倡“台湾自主”的性质

1895年,清政府割让台湾,丘逢甲为了抗日曾倡导“台湾自主”,成立“台湾民主国”。有人据此大做文章,但这究竟能否说明丘逢甲有“台湾独立”之志?答案是否定的。台湾割让日本之初,丘逢甲及其他台湾志士曾上书朝廷,乞收回成命,但抗争无效。在这种情况下他才首倡“台湾自主”以御敌寇。他在《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电》中把祖国与台湾比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台湾惨遭遭割弃,则如“赤子之失父母”[3],表达包括自己在内的全体台湾绅民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该电申明了台湾“自主”的原因:“台湾属倭寇,万姓不服,而事难挽回……伏查台湾已为清廷弃地,百姓无信,唯有死守,据为岛国,遥戴皇灵,为南洋屏蔽。”(第372页)并也暗示了“自主”之台湾的最终归宿:“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第372页)所谓“转机”,自然是抗日成功,台湾重隶清朝版图之机。1895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成立于台北,这是丘逢甲等提倡“台湾自主”、抗敌保乡取得的重要成果。台湾民众以“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4]十六字电告清廷,表达对祖国的忠诚。有人只见“岛国”,而无视“永戴圣清”,这是故意断章取义。就“台湾民主国”的性质而言,它是台湾人民自主保台的抗日政权,其宗旨是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而不是分裂国家。在严峻纷杂的形势下起到了维系人心、支撑局面、组织抗战的重要作用,虽最终归于失败,但也给予日本殖民者以沉重打击,表现了台湾人民血战到底,不甘臣服倭寇的民族情怀。

台湾丁旭辉先生对此并无异见,称“此次建国(即建立‘台湾民主国’)目的乃在抵抗日本,以免沦于倭人之手而已,非实质独立”[5]。但随后又言“丘逢甲失台内渡后,从诗作中,我们可以得知,丘逢甲心中建立台湾成为独立岛国的理想,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清楚地隐藏在虬髯、尉佗、仓海君、郑延平等四个‘沧海’的相关意象中”[6]。仿佛丘逢甲早有台湾独立之志,内渡后此志亦未消沉,只是隐于诗中。这是前后矛盾的。丁先生既然承认丘逢甲倡建的“台湾民主国”旨在抗日,不是独立于中国之外的政权,那何以见得丘逢甲在内渡前有独立之志?其论述着实令人费解。为了进一步厘清真相,有必要对虬髯、尉佗、仓海君、郑延平等英雄意象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