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朝文士笔谈原因论略[1]

清代中朝文士笔谈原因论略 [1]

陈 俐 徐 毅

[摘 要] 中朝文士笔谈文献学术价值较高,内容极为丰富。笔谈产生原因纷繁而复杂:它是两国文士深入交流最为便捷的方式,其私密性可以避免交流内容的外泄;清代中期,对儒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使两国文士展开笔谈;在清代前期和后期,刺探情报是朝鲜文士积极笔谈的主要原因;谈草可以用来向友人介绍交流事迹,流传后世,甚至可以此为奏本依据,向国王禀告清国情况;此外,一些清文人主动来与朝鲜文士笔谈,是为了求取经济利益。

[关键词] 笔谈 原因 燕行录 交流 朝鲜

笔谈是东亚古代汉文化圈特有的一种语言交际方式,在中朝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里所云笔谈侧重指两国古代文士会晤时,在口头语言无法交流的情况下,以共同书写汉字的形式来实现交际互动。中朝文人之间的笔谈几乎延续到整个有清一代,但凡有交流,往往有笔谈。由于形式简单,操作便捷,因此成为中朝文人最乐意采用的一种交流方式。现存的清代中朝文人笔谈文本数量众多。以不同的交流人物来统计,清代的中朝文士笔谈至少620种以上(17世纪为62种、18世纪162种、19世纪396种)。其中,大部分的笔谈散落在朝鲜使行日记“燕行录”中,少部分见载于中韩古代文集、尺牍集等。20世纪末以来,随着“域外汉籍”和“汉文化圈”等学术概念的提倡,将古代东亚地区知识分子的汉文著述视作统一整体的研究倾向日益受到学界重视,而作为中朝文士交流重要史料之一的笔谈也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愈来愈多的新资料被挖掘出来,其所蕴含的文献学价值极其鲜明地呈现在学界面前。现存的中朝文士笔谈文献是两国文士们深入的交流证据,直接揭示出许多原已湮没不闻的两国文化、学术交流的事实以及诸多细节。它的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是一部关于清朝和朝鲜王朝的“大百科全书”,涉及社会风俗、礼制规范、地理名胜、历史宗教、科举时文、经学文学、图书编纂、清朝禁书等诸多方面,而朱子学、考据学、文字狱等当时学坛的热点、禁忌问题,也多成为两国文士笔谈交流的重要内容。内容的庞杂,暗示了笔谈原因的纷繁而复杂。对引发两国文士笔谈的动因作深入地探究,无疑会对准确把握笔谈的史料价值、学术价值起到促进作用。总体考察,中朝文士进行笔谈交流的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