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销售网络
2025年08月10日
(一)建立销售网络
清末民初的出版机构大都注意在全国各地设立自己的分局(店)、分销处或代售点,尽可能形成庞大的销售网络,从而让自己的产品以最快的速度销售给最多的人群。当时一些大型的出版机构都拥有数量巨大的销售点。如本部设在上海的《申报》,到1881年2月间,外埠的分销处共有北京、天津等17处,到1887年又增加了15处分销处,前后共计32处。到1907年,《申报》在日本、英国、法国等地亦先后设立了分销处,每天的销售量从1897年的七八千份增加到万余份。[24]商务印书馆发展到1907年的时候,在上海以外的代售处已遍及海内外90多个地区,共计230余家书局、报馆、图书馆和商栈。如仅在浙江一省,商务印书馆就有18处分售点,遍布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平湖、温州、余姚等地,其中宁波一地,分售点就有4处。[25]中华书局也在全国遍设分售点,到1915年4月间,中华书局在全国24个省市设有分售点,包括:北京、天津、保定、山西、奉天、长春、云南、西安、成都、重庆、汉口、武昌、长沙、常德、开封、南昌、南京、杭州、温州、福州、广州、汕头、济南、石家庄[26]。还有一些出版者可能限于财力,并未开设自己的分社,但将所印行的小说委托其他出版机构代售,仍能取得较好的销售效果。如昆明学社1916年2月发行的《哀滇泪》、上海民友社1916年4月印行的《白狼扰蓼记》及上海精勤印务局1921年6月出版的《红闺青灯》皆寄售于各大书坊或书局,[27]以此来拓展销售渠道,弥补自身发行能力不足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