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换位观照

(一)换位观照

人们观察思考事物时,常常是从自身的思想情感、立场态度出发去感知、认识对象。因而,所获得的认识无不深深打上自我的烙印。老子第一个提出换位观察与思考,要求人们从认知对象自身出发,以对象的思想情感、立场态度等物性的视角来观察思考对象,这样从对象身上所获得的认知就会具有“物自性”的“他者”视角,这就是“换位观照”。也就是说,这种换位感知和思考所得到的结果,有可能发现对象作为自然生命和自然存在的天然本性,并能够从中看出物自性的合理性成分。老子关于换位观察与思考的观念主要体现在第五十四章的一段文字中: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这段文字所讲的“观”,就是指换位观察和换位思考,是针对普通事物的认知而言。《中国心理学史》中,将老子的“明白四达”和“玄览”论称为“论思维”,而将这段的“观”论称为“论感知”,它解释这里的“观”说:“‘观’就是直观或直接观察。这与现代心理学的感知、观察大体相当。”[9]这种区分和解释都是存在问题的,因为按照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它们显然一个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思维),一个属于感性认识的范畴(感知),这不符合老子的愿意,再说这个“观”不能仅仅认为是感性认识的观察和感知,它同样包含着思维与理解等理性认识。詹剑峰先生的解释也存在这种误导,但他接着作出了“以物观物”的解释,弥补了作为直观和直接观察的局限性,他说:“所谓‘观’,指直观或直接观察,所谓‘以物观物’者是也。”[10]老子这里所讲的“观”,主要是强调认知主体要想获得关于认知对象的客观知识,理解认知对象的自然状态,就不能完全依据自我个人的思想观念去认知对象,还必须从对象自身的客观存在性、存在依据性、物自性等方面来观察、思考、理解对象,这就是换位观察和换位思考,也可以称为“以物观物”。后世庄子提出的“物化”说,宋代邵雍论述的“以物观物”论,王国维所谓“以物观物”说等等,其思想源头都在老子这段话上。这种换位观察与思考,同样需要建立在“涤除”和“虚静”的心理条件之上。没有涤除头脑中的成见和己见等蔽障,没有虚空和宁静的心态,认知主体是不可能换位观察和思考的,更不可能获得关于物自性、存在依据性等客观真知的认识。这种对具体的、个别事物的认识即是老子的“虚静观物”论。因此,我们可以将老子的这种换位观照论看成他的虚静认知论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