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除”即“洗脑”
“涤除”用今天的词语来说就是“洗脑”,即虚空清静掉固有和习得的世俗化实用功利的智慧知识。人的认知心理是基于头脑中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包括客观知识和价值知识)来认识新事物的,因此,人们的认识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宗白华先生在《谈美》一文中也强调指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这种主观性,他举了一个例子,面对一棵古松,有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等三种不同的态度,不同态度所获得的关于这棵树的认识各不相同。其实,人们的态度也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眼光,而且这态度、眼光也远不止这三种,有哲学的、宗教的、政治的、法律的、科学的、功利的、艺术的等等。然而从老子的人生理想来看,主要就是两种,即世俗社会的实用功利眼光和天道玄德人生的道性眼光。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除了他自己的这种道性眼光外,其他人的认知眼光和由此产生的知识都是与这种道性眼光对立或相左的。因此,老子提出“绝圣弃智”“绝学无忧”等极端的观点,老子提出这些极端观点并不是从根本上否定一切认知学习和智慧知识的,而是否定世俗社会中长期延续下来的这种违背自然天道的认知心理智慧及其知识成果。老子要从世俗社会人们头脑中涤除清洗掉的东西很多,概括起来看,包括这样四个主要方面:一是要清除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各种违背自然天道规则的知识对人的认知心理的影响,包括鬼神迷信、宗教膜拜、仁义礼乐、机巧狡智等,这些成见俗知阻碍人们认识新知,是体道悟道者的心理蔽障;二是要清除人们心中的贪欲,因为人的贪欲决定人们的认知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出现非科学公正的偏执认知,扰乱了体道悟道者的清明心镜;三是要清除世俗社会中人们的实用功利思想对认知道性玄德的蔽障,因为这些自私的功名利禄观念同样影响人们客观地去认知事物的本性,污染了体道悟道者公正无私的心镜;四是要清除那些片面的、现象性的认识,因为人们习惯于凭感官去认识事物,而感官接触到的往往是现象性的、单一的、片面的认识,缺乏对立统一性、辩证性、综合性、规律性认识,这些形而下的感性认识也是体道悟道心镜的蔽障,所以要清除它们。只有清除了以上这些蔽障,人们的认知才能达到“无疵”的效果。可见,老子之所谓“涤除”就是需要世俗社会之人“洗脑”,从根本上改变自己世俗化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实践,转变为道性人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