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虚静认知论释解[1]
胡立新
[摘 要] 老子创造的虚静观涉及虚静认知论思想,它以“涤除玄鉴”“虚静观道”和“虚静观物”三个方面内容呈现出来。“涤除”是洗脑的工夫,它要求体道修道者虚空清静掉世俗化的智慧知识,以清澈澄明的道镜之心玄览天道玄德;“致虚守静”要求体道修道者从现象性认知中超越出来,把握自然天道玄德的本质性、规律性存在;“换位观照”要求体道修道者以他者的视角和立场认知具体事物,把握物自性,体会万事万物各自不同的自然本性;“观妙观徼”则要求体道修道者认知具体事物的发生、发展、终结的具体过程和规律。老子的虚静认知论既包含形而上的抽象,又包含形而下的演绎,是早期中国式理性认知理论思想的典型代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虚静认知把握天道玄德的本体特性,并以此推及人生,落实天人合一的道性人生实践。
[关键词] 《老子》 虚静认知 涤除玄鉴 致虚守静 换位观照 观妙观徼
老子《道德经》的主要内容是阐释天道玄德思想观念的,为了讲清天道玄德的本体特性,并以人法天道的逻辑类推,将天道玄德落实到人生修养与实践中来,实现天人合一的道性人生,老子特别注重体道修道者认知心理活动所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这种体道修道的认知心理,即老子的虚静认知观。老子的虚静观涉及宇宙论、玄德论、人生实践论等诸多方面,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虚静认知论思想,它是沟通天人、实现世俗社会之自我向道性人生之道我转变的最为重要的悟解心理活动。老子的虚静认知论涉及的内容很丰富,它涉及认知主体的心理条件、心理状态、主体意识、认知方法、认知对象、认知成果和认知效果等方面内容。老子的本意是希望人们通过虚静的心灵来观照玄奥的自然天道玄德,然后以自然天道玄德的道性和德性来体认社会人生的道性与德性,从而更好地指导自我的道学人生实践,落实顺应自然天道规律而生存的道性人生观。老子的这种道学人生理想显然是与世俗社会的人生观大相径庭的。要想实现这种天人相和、自然而然的道性人生,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好人们的认识心理问题,即如何认识自然天道的法则,以此类推,来认识、践行道性人生的法则,也就是天人相和的人生实践。基于这样一种道性人生观的建构,老子简要阐述了关于虚静认知心理活动的几个关键问题。笔者从老子学说的内在联系出发,将这个虚静认知心理体系概括为三个方面,即涤除玄鉴、虚静观道、虚静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