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歌自注及其诗学意义[1]

苏轼诗歌自注及其诗学意义 [1]

赵 超

[摘 要] 自注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苏轼诗歌自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典型意义,但相关研究却付之阙如。苏诗自注的历史流变情况十分复杂,通过仔细考辨,可以厘清各本的自注体例、造成混乱的原因和苏诗自注的真实面貌。透过这些自注我们不仅可以更细致考查苏轼一生行迹、交游、创作等情况,而且还可以更全面理解苏诗内涵,更准确把握苏诗特点。苏诗自注为我们研究苏轼其人、其诗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 自注 历史流变 文献诠释 诗学意义

自注起源于史书撰写。司马迁最早在《史记》中使用自注,班固的《汉书》继承了这种撰述方式,之后成为史书撰写的常例。[2]但在文学体裁中,自注出现较晚。谢灵运在赋中尝试性地运用了自注,他“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3],但这种情况在唐前文学作品中十分少见[4]。直到唐代,随着诗歌创作高潮的来临,自注开始在诗歌中较频繁地出现,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诗作中都留存下一些自注,然而在整个唐代,诗歌自注并没有成为作者的自觉行为,且自注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对场景、人物、用韵、用典等情况的介绍。到了宋代,对自己的诗歌作注逐渐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普遍行为,自注内容不断丰富,自注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也更为紧密,其中苏轼的诗歌自注堪称代表。据笔者统计,苏诗自注现存六百余条,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透过这些自注我们可以更好地厘清苏诗各注本之间的关系,更细致地考查苏轼一生行迹、交游、创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苏诗内涵,更准确地把握苏诗特点,更深入体察苏轼的创作旨趣和情感寄寓。目前学术界对苏诗他注的研究较多,但对苏诗自注的研究尚付之阙如。本文拟从苏诗自注的历史流变、自注的文献价值、自注的诗学意义等层面展开论述,以就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