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著 述

五、著 述

王同轨之生平已大致具上,关于其著述,除《耳谈》《耳谈类增》外,其他多已亡佚。从《(乾隆)黄冈县志》的著录来看,他还有《苍苍阁稿》《合江亭草》《游燕草》《兰馨集》;从吴国伦与李维桢撰写的序言来看,他还有诗文集《王行甫集》。然而以上四种到底是《王行甫集》的不同部分,还是与《王行甫集》各自为书,目前并没有证据来表明。

明清时人所编的诗选、文选中,还录有他的一些诗文:钱谦益《列朝诗集》收同轨之诗有四:五律《行山中》(即《(乾隆)黄冈县志·艺文志》中的《行白云山中》)、五绝《宫怨》《过山家》以及七律《虎丘舟中见杨花撩乱飞入幕内感而赋之》;陈田的《明诗纪事》、丁宿章的《湖北诗征传略》除上文提及之诗,又选了他的五律《赤壁楼上同弟绥父陪刘维芳雨集》、五绝《赤壁》(即《(乾隆)黄冈县志·艺文志》中的《赤壁怀古》)。《(乾隆)黄冈县志·艺文志》又选了王同轨的七律《人日过赤壁》、五古《赤壁陪胡茂承宴赋》。又据此志“著述”门的相关内容可知,王同道的后嗣曾辑有《片玉集》,今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清人王如璠辑的《片玉集》缩微胶片,当即此书。然不知其辑录范围仅为王同道的作品,还是也包括黄冈王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如为后一种情况,则其中应该也会有王同轨的一些遗诗。另外姚旅的笔记《露书》中又录有同轨的《朔方风土十诗》中的七首[61],此数诗当为王同轨初到北方,有感于现实风物与古诗文中所描绘景象差别太大而作,语带诙谐,颇饶趣味,从中可以看出王同轨性格中戏谑调侃的一面。而他的散文目前可以见到的有黄宗羲《明文海》中收录的《似说》以及孙诒让《温州经籍志》中所收录的《续神器谱》。

王同轨生平的全面勾勒至少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首先,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于文言小说往往是从文学叙事的角度分析阐发之,然而王同轨的《耳谈》《耳谈类增》大都有着较强的纪实性,当中所写的事件也有着一定的现实来源。对于王同轨生平的细致梳理不仅有利于学界更加清晰地窥探《耳谈》系列的成书过程,更可以结合王同轨的生平交游进而分析文言小说的消息来源,从而对这类著作形成一种近乎“史源学”的认知。其次,对于王同轨家世的考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明代文学家族研究个案:王家自王廷陈一代崛起文坛之后,直至明末清初,一直人才济济,文脉相传,在晚明湖北文坛中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深入挖掘王氏家族成员个体文学创作的特点,把握黄冈王氏家族文学在中晚明时期发展的整体趋势,并借此窥探家族文学发展与社会历史文化变迁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便成了下一个重要课题。最后,由于“公安派”在万历文坛的崛起与流行,人们往往会对当时的文学面貌形成一种简单化的认识,认为当时的文学都是在“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而从王同轨的交游与诗文主张中可以看出,复古的观念在相当一部分文人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归纳这批文人的文学主张,不仅有利于深化对晚明文学发展的认识,也将为进一步考察楚地文人与江浙文人之间的文学文化交流奠定扎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陈刚,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注释】

[1]〔明〕王同轨著,孙顺霖、吕友仁点校《耳谈类增》,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前言,第1页。

[2]陈国军《明代志怪传奇小说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420页。

[3]龚进辉《王同轨及其〈耳谈〉、〈耳谈类增〉研究》,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汉学资料整理研究所硕士论文,1998年,第8页。

[4]该传记收录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王一鸣《朱陵洞稿》的缩微胶片卷三十三中。此则材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裴云龙先生为笔者检示,在此致谢,原书据钞本摄制,无页码。

[5]〔明〕区大相《区太史诗集》卷十五,据明刻本摄制,国会图书馆摄制北平图书馆善本书胶片第812轴(香港大学图书馆藏),第11页。

[6]参见龚进辉《王同轨及其〈耳谈〉、〈耳谈类增〉研究》,第7页。

[7]〔明〕江盈科《雪涛小说(外四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9页。

[8]〔清〕王凤仪修《(乾隆)黄冈县志》卷十,《故宫珍本丛刊》第133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第266页。

[9]〔明〕吴国伦《甔甀洞续稿·文部》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3册,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第623—624页。

[10]〔清〕戴昌言修,刘恭勉纂《(光绪)黄冈县志》卷二十二,《新修方志丛刊》,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9年,第64页。

[11]〔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序言,《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4页。

[12]〔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十一,《明人文集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第909页。

[13]〔明〕王世懋《王奉常集》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3册,第153页。

[14]〔清〕戴昌言修,刘恭勉纂《(光绪)黄冈县志》卷二十,第47页。

[15]吴国伦《甔甀洞续稿·文部》卷七,第624、624、624、624页。

[16]吴国伦《甔甀洞续稿·文部》卷七,第624、624、624、624页。

[17]吴国伦《甔甀洞续稿·文部》卷七,第624、624、624、624页。

[18]吴国伦《甔甀洞续稿·诗部》卷五,第442页。

[19]吴国伦《甔甀洞续稿·文部》卷七,第624、624、624、624页。

[20]王一鸣《朱陵洞稿》卷三十三,《寿从祖行父先生五十序》。

[21]吴国伦《甔甀洞续稿·文部》卷七,第624、624、624、624页。

[22]李腾芳《李宫保湘洲先生集》卷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73册,第253页。

[23]王凤仪修《(乾隆)黄冈县志》卷八,第223页。

[24]〔明〕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67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页。

[25]〔清〕万斯同《明史》卷一百三十五,《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26册,第407页。

[26]〔清〕丁宿章《湖北诗征传略》卷十五,《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07册,第327页。

[27]〔清〕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三十上,《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711册,第690页。

[28]〔明〕吴国伦《甔甀洞续稿·诗部》卷五,第440页。

[29]龚进辉《王同轨及其〈耳谈〉、〈耳谈类增〉研究》,第8—9页。

[30]〔清〕王凤仪修《(乾隆)黄冈县志》卷十一,第276页。

[31]〔明〕王一鸣《朱陵洞稿》卷三十三,《寿从祖行父先生五十序》。

[32]〔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卷五十四,第327页。

[33]〔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序言,第3页。

[34]〔明〕胡应麟撰,江湛然辑《少室山房集》卷六十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0册,第451页。

[35]〔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卷十六,第110页。

[36]〔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凡例,第10、10页。

[37]〔明〕李腾芳《李宫保湘洲先生集》卷七,第253页。

[38]〔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凡例,第10、10页。

[39]〔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卷五十四,第331页。

[40]〔明〕王寅《十岳山人诗集》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79册,第200页。

[41]此条目数尚存疑,郑仲夔《玉麈新谭》中有这样一则材料:“壬申客舟中,晤一楚友,谈王行甫同轨在官,每日令吏胥门役人各陈奇事数则,勒为常规,如无朴之。《耳谈》卷帙多取益此。其书每段之后,必实以某人谈,至吏胥辈所陈则概托为顾朗哉。昔苏子瞻每令人说鬼,其人无以应,则曰姑妄言之,行甫亦此意与?然以之入书,未免涉于诞妄,余所撰述不敢一蹈此弊也。”参考:〔明〕郑仲夔《玉麈新谭·雋区》卷八,《续修四库全书·子部》第1268册,第566页。然而笔者对于这条材料所述内容的真实性尚持怀疑态度:首先,数量上不大可信:如吏胥门役每日陈奇事,则托名顾郎哉之条目数应远不止24条;其次,事实上不太可信:前文已言王同轨乃江宁县丞而非知县,县丞品级甚低,主要负责文书、仓库、粮马等一类杂事,有时甚至受胥吏欺负,以此无理之事勒为常规,且无则朴之,于理甚不合;再次,撰述动机上不太可信,王同轨交往甚广,其中不乏仕宦名流,并无必要花心思去托名一个在当时并不出名的人而破坏著作整体之真实性;复次,从经历上看,二人有交往、有燕谈,有提供讯息之可能与便利,且根据笔者观察,顾郎哉所谈事件大多与其生活范围相吻合;最后,以别人之不实来凸显自己之真实,是志怪类笔记的一种惯用标榜方式。

[42]〔明〕区大相《区太史诗集》卷十六,第1页。

[43]〔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卷四十五,第281页。

[44]〔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凡例,第10页。

[45]〔明〕吴国伦《甔甀洞稿·文部》卷四十五,《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3册,第247页。

[46]〔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卷三十四,第209页。

[47]〔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2册,第681、681页。

[48]〔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二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3册,第49页。

[49]〔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十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22册,第681、681页。

[50]〔明〕吴国伦《甔甀洞续稿·诗部》卷五,第442页。

[51]〔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卷三十六,第223页。

[52]〔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四十七,第2448、2448—2449页。

[53]〔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四十七,第2448、2448—2449页。

[54]〔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一百六十五,第7582页。

[55]〔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一百九十一,第8662页。

[56]〔明〕吴国伦《甔甀洞续稿·文部》卷十三,第691页。

[57]〔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一百九十八,第8915页。

[58]〔明〕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卷十一,第910页。

[59]〔明〕王世懋《王奉常集·诗部》卷十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3册,第153页。

[60]〔明〕王同轨《耳谈类增》卷七,第57页。

[61]〔明〕姚旅撰,刘彦捷点校《露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