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出韩诗缺点在时有不能“浑然”之处
中唐以后,不少诗人学者在诗歌创作上将韩愈的与杜甫相提并论,也曾将杜、韩二人加以比较,认为韩虽优异,但与杜相比则时有不够浑然之处。他评《南山诗》说:“此诗雕镂虽工,然有痕迹,且费排置。若《北征》则出之浑然,力量固胜。”评《赴江陵途中》说:“此近北征,笔力驰骋,亦不相上下,但气脉犹觉生硬,杜则浑然。”评《雉朝飞》说:“‘横出’字太厉。”“后四句太直致,曾不如无一,皆太着力,看古词何等浑然。”评《元和圣德诗》“视瞻梁梠”等语句说:“全是从《楚茨》化来,追琢可谓整工,惜未浑然,若《南海碑》则胜此矣。”
韩愈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匠,他本人广撷博取,尽心熔裁,形成了多方面的风格。翁方纲曾誉之为“沉博”,李重华则评之为“奥衍”。安璿等人的评点既有与前人相近之处,也时时抉发出一些新特点,对于认识韩愈文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杨峰,齐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注释】
[1]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205页。
[2]〔清〕裴大中等《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二《文苑传·安璿传》,《江苏府县志集成》影印本第24册,第362页。
[3]〔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二百三十一《安希范传》,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0册,第6049页。
[4]〔清〕裴大中等《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二十二《文苑传·安璿传》,《江苏府县志集成》影印本第24册,第341页。
[5]据张谦宜《斋论文》卷前其本人所作序,“辛丑六月”时他为七十三岁;据此书卷后其子之跋,“甲寅五月”时,张谦宜已去世四年,则他应当生于1649年,卒于1731年。张谦宜序及其子跋语见《
斋论文》卷首,《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714册,第423、467页。
[6]〔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1669页。
[7]〔清〕严有禧《乾隆莱州府志》卷十一,《中国志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影印本,第64册,第238页。
[8]〔清〕张谦宜《斋诗谈》卷首,《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699册,第627页。
[9]〔清〕张谦宜《斋斋诗选》,《四库存目丛书》(集部)影印本,第263册,第837页。
[10]〔唐〕韩愈著,〔清〕顾嗣立删补《昌黎先生诗集注》,清康熙三十八年顾氏秀野草堂刊本,山东省图书馆藏。
[11]〔宋〕洪迈《容斋随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642—643页。
[12]〔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63页。
[13]〔唐〕韩愈撰,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第4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