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涤除玄鉴

一、涤除玄鉴

在人的认知实践中,已有的各种知识常常被人们作为教育的材料来施教于人,同时人们对局部事物、现象世界的认识远远多于对整体事物、本质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在老子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和人自身的认识所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十分有限,而且,人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认知方法也是相当个体性的。老子很多地方讲到人们认知事物是存在问题的,如第二十二章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2]因为普通的人看问题常常是“自见”“自是”的,难以抵达“彰”“明”的认知效果。第二十四章是从相反的方向说明同一个问题:“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都是要求人们不能拘于一己之私见、偏见,更不能因此而自以为是。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三十三章)。这是强调人们既要善于认识别人,也要能够认识自己。在第二十章中,老子把“我”和“众人”“俗人”作了全面的比较,其中就有关于众人、俗人认识事物和“我”的大不相同:“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老子说,与那些看起来像是很精明的世俗之人相比,“我”看起来简直像是个“愚蠢”的人,世人看起来都昭昭彰明,唯独我好像混混昧昧;世人都像是明察事理,而我却好像是蒙昧笨拙。老子的意思很明显,他把自己看成是最清醒明白的人,而俗世之人才是真正的浑浑噩噩之众。为什么老子与世俗之人如此不同,就是因为他们在认知事物、获取知识、智慧禀赋上存在根本差异。在老子那个时代,以《周易》《周礼》《尚书》《诗经》等为代表的实用之学的典籍已经成为世人广泛学习的对象。周王朝礼乐文化建构的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社会礼仪秩序和行为规范等,都已经成为社会共同接受的知识。这就是说,在老子看来,人们已有的直接知识经验和间接知识经验都会阻碍他们对自然天道玄德思想观念的接受,特别是有碍对自然天道蕴含的规律性抽象玄奥知识的认知。因此,面对这样的实际,人们只有“涤除玄鉴”,才能获得老子所认为的真知,即关于天道玄德的知识。

面对世俗社会的人们在认识事物、获取人生生存知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老子要求人们澄清认知心理,虚空澄静内心,以虚静澄明之心观照万事万物,以便获得关于自然天道本质的认识。为了后文阐释思维的完整性,下面将《老子》第十章全文列出: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这段文字阐明了老子的几种重要思想,有抱道守一不变的观念,有无为治国的理念,有主柔守雌的观念。其中,有三句涉及虚静认知的问题,核心观念就是“涤除玄鉴”。《老子》一书有三处提到“婴儿”,婴儿除了虚柔任物、无私无执等特性是最符合自然天道的本性外,婴儿的心理也是纯净如镜的,它只有作为自然生命的认知心理活动,没有世俗社会文化污染的心灵。因此,老子希望人们像婴儿一样内心纯净自然,不被世俗欲望功利文化污染,保持一颗童心,只以生命之气的需要与养护而虚柔任物,生命的物质需要也只是为了续接生命之气。因此,“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也包含了虚静内心、让认知心理清澈澄明而合乎天道玄德之意。至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则是虚静认知的结果,即通达宇宙自然人生之道的真知。这段话的第三处是关于虚静认知最为核心的内容,即“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关于这句话的意思,历史上有诸多解说,可谓众说纷纭。一个重要的分歧在于,有的版本作“玄览”,有的则作“玄鉴”。“览”是观看,“鉴”是镜照,其意都是“观照”。王弼解释说:“玄,物之极也。言能涤除邪饰,至于极览,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则终与玄同也。”[3]这里所谓“涤除邪饰”也是模糊的解释。《中国心理学史》中的解释较为全面:“洗刷或排除人们的私欲和成见,使得心地纯洁清明,就能具有远见卓识,深刻地认识事物的全貌,整体地把握事物法则。”[4]笔者认为,对于老子的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