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寿昌批校《昌黎先生全集》
丁寿昌(1826—1880年)字颐伯,号菊泉,江苏山阳人。丁评所用底本为明崇祯间葛氏永怀堂刻本,全书共《昌黎先生全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目录首页有阴文“颐伯/校字”、阳文“颐庵斋/藏书记”等印章。卷四十末有丁寿昌跋,此跋对韩愈文集的版本演流及优劣情况略了评述,跋后有“寿/昌”阴文、“颐/伯”两方印章。书中有朱墨两种字迹的批校,朱色为丁氏过录何焯等人的校注,间存自己所见,墨色批校者身份不详。丁氏在跋语说:
韩文旧刻有南宋廖氏世彩堂,最为善本,明徐氏东雅堂本即从此翻刻者也。本朝何义门、陈文道两先生校勘皆用徐氏本,今不多见。余少读韩文,最恶坊市选本,安吴包慎伯先生尝云:“八家之文凡三百年,选家所遗者,大抵皆出入秦汉,而为古文真脉所寄也。”予最服膺斯言,而以未见善本为憾,家藏仅明宁国府学、永怀堂二本,皆无注。借得魏仲举五百家注本,以校家藏本,知葛本雠刻尚精,因略为点定,以备属读。李汉序公文云:“收拾遗文,无所失坠,并目录为四十一卷,与今本悉合。又有外集四卷、遗文一卷,皆后人掇拾。”《黄氏日钞》云:“外集文缓而衍,不类昌黎,揆之于理,又多可疑。”则先儒亦以为不足信矣。此本旧有妄人旧评,以朱笔别之。道光二十有八年岁在涒滩寎月望日山阳丁寿昌记。
南宋廖莹中世彩堂本《昌黎先生集》多抄撮王伯大本等旧本而成,其文字错缪、旧注选择失当之处不少,清人陈景云及今人刘真伦先生均有论述。丁氏所持世彩堂“最为善本”之说并不恰当,但其评语却有不少精彩之处。
首先,丁寿昌指出韩愈诗文具有“风骨苍劲”“雄深雅健”等风格特点。他评《秋怀诗》十一首说:“风骨苍劲,直追子昂。”评《寒食日出游》说:“句若铸成,此公所谓妥帖排奡者也。”他评《柳子厚墓志铭》说:“叙事中夹入议论,乃墓志之变,例仿于《屈贾列传》也。公尝评子厚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吾于此文亦然。”评《毛颖传》说:“柳子厚以为读之若捕龙蛇,搏虎豹,急与之角而力不敢暇。信乎,韩之子怪于文也!”
除了对韩愈诗文艺术风格进行品评外,丁氏也指出了韩诗用韵方面的不足,他评《联句》说:“联句至一百五十余韵,才力极健,然未免有填凑曼衍之处。”他评《足可惜赠张籍》时也论及韩诗的用韵问题,他说:“此诗通用阳、庚二韵可也,通用东、江二韵则公之方音,不为典要矣。”认为此诗用中通用东、江的原因乃出于韩愈本人方音,这与张兼宜的说法甚为相似。可见,韩愈诗歌“妥帖排奡”风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韩愈本人的“无心插柳”。
此外,评语还保存了丁氏的一些校点成果。如《乳母墓铭》中有“愈生未再周月”一句,结合韩愈生平可知,此句的意思应指韩愈“虽入三岁,而未及两周”[12]。但此句中的“月”字的出现于文理不通,让学者们颇费猜疑。丁氏以韩愈《祭嫂文》参校,认为此句中“月”字应为衍文,他说:“公《祭嫂文》云:‘我生不辰,三岁而孤。’此言‘未再周’者,盖虽入三岁,而未及两周,文中月字似衍。”南宋蜀本正无“月”字。
书中墨笔批校主要对韩愈诗文风格作出了评析,时有独见,值得重视,如以下几条评语:“前半篇瑰玮游泳,后半篇婉恋凄切,是时韩公已为博士,虽一命之卑,亦足以禄其妻子,亦何必乃尔!”(《与于襄阳书》评语)“真不减古名臣奏议。”(《论今年权停举选状》评语)“不但碑文冠当世,而表亦壮。”(《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评语)“韩公以天子迎佛骨,特以祈寿护国为心,故其议论亦只福田上立说,无一字论佛宗旨。○然百姓一转,快甚,透甚。”(《论佛骨表》评语)
此外,墨批对《贞曜先生墓志铭》中“愈走位哭”一句有校点一条。“走位”二字艰于解释,学者们根据一些版本材料,认为“走”或作“赴”;“位”或作“泣”,但无论是“赴位”还是“走泣”,于文理都不通畅,清人沈钦韩曾注此句说:“此仍韩公设朋友之位而受人弔也。”[13]墨批认为“‘走位’当是‘为位’之误”,符合了文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