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纪念朱东润先生诞辰120周年

元好问的青少年时代

朱东润师《后西征赋》述要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校补本)整理说明

《元好问传》新本整理后记

子产年谱(下)

老子的虚静认知论释解

一、涤除玄鉴

(一)“涤除”即“洗脑”

(二)“玄鉴”即“道镜”

二、虚静观道

(一)虚静观道的认知方法

(二)虚静观道的认知过程和结果

三、虚静观物

(一)换位观照

(二)观妙观徼

儒家心性《诗》学原论

一 《诗》与“心”“性”

二 心性《诗》学材料之分析

三 读《诗》的方法

四 心性《诗》学的承传(上)

五 心性《诗》学的承传(下)

黄希、黄鹤《补注杜诗》师注考

一、《补注杜诗》与《九家集注杜诗》师注比较

(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李邕求识面,王翰欲卜邻”句

(二)《秋雨三叹》(其一)“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句

(三)《秋雨三叹》(其二)“四海八荒同一云”“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句

(四)《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悄悄素浐路,迢迢天汉东”句

(五)《苦雨奉寄陇西公兼呈王征士》“嘉蔬没溷浊”句

二、《补注杜诗》与宋人诗话中的师古杜诗注比较

(一)《垂老别》

(二)《江村》

(三)《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三、结 论

苏轼诗歌自注及其诗学意义

结 语

王同轨生平著述考

一、家 世

二、师从与学养

三、仕 途

四、交 游

(一)与李惟寅等北京文人的交往

(二)与吴国伦等楚地文人的交往

(三)与王世贞等江苏文人的交往

五、著 述

晚明湖州四大望族的戏曲编刊活动及其特点

一、闵氏的戏曲编刊活动

二、凌氏的戏曲编刊活动

(一)编选、自评、刊刻《南音三籁》

(二)辑评、批点、校阅、刊刻著名套印本《西厢记》五卷,并作《西厢记解证》五卷、《凡例》十则

(三)批点、校阅《琵琶记》四卷,并作《凡例》十则

(四)批点、刊刻《北红拂》三传

三、茅氏的戏曲编刊活动

四、臧懋循的戏曲编刊活动

(一)编校、删改、刊刻《元曲选》一百种一百卷

(二)删订、评点、刊刻《玉茗堂传奇四种》八卷

(三)校改、刊刻《古本荆钗记》

(四)删改、评点《昙花记》四卷

五、四大望族戏曲编刊特点

论明清小说中日常物象的描写程式及叙事功能——以“汗巾”为例

清代中朝文士笔谈原因论略

一、笔谈便于中朝文士深入交流

二、中朝文士强烈的学术交往意愿

三、探查清朝情报的重要文本依据

四、介绍文士交流情况的主要证据

五、求取经济利益的客套举动

清末民初文言小说的刊印及行销

一、家刻、坊刻与文言小说

(一)家刻

(二)坊刻

二、致力于文言小说印行的近代出版机构

(一)申报馆

(二)商务印书馆

(三)中华书局、文明书局、进步书局

(四)民权出版部

(五)中华图书馆

(六)小说丛报社

(七)国华书局

三、文言小说的行销

(一)建立销售网络

(二)采取多样化的销售方式和促销手段

(三)注重广告效应

论丘逢甲诗中的英雄意象——重温丘逢甲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理想

一、丘逢甲首倡“台湾自主”的性质

二、“仓海君”“尉佗”“虬髯客”意象寄托着丘逢甲的恢复之志

(一)仓海君

(二)尉佗

(三)虬髯客

三、“郑成功”意象是丘逢甲复台情结与统一理想的象征

山东省图书馆藏清代韩愈诗文未刊评点四种

一、安璿评点《韩文》四十卷

二、张谦宜评点《昌黎先生诗集注》

(一)在韩诗用韵上时有驳正前人之处

(二)对韩愈诗歌的含义作出了较为独到的解释

(三)评析韩愈诗歌艺术造诣

三、丁寿昌批校《昌黎先生全集》

四、紫藤花馆藏佚名批校《昌黎编年笺注诗集》

(一)指出韩愈诗歌有奇峭、险厉等特点

(二)指出韩愈诗歌有“质直”“俚俗”的特点

(三)指出韩诗缺点在时有不能“浑然”之处

《中国文学研究》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