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十三势之我解

太极拳十三势之我解

陈家沟太极拳歌诀手书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众多太极拳名家研究甚多,略读十三势的功法、心解、拳法、理解、体会,如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行功、十三势行功论等,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何为十三势? 1939 年,太极拳名家许禹生在《太极拳》一书“序”中首先写道:“多年来研究陈氏拳术,自觉始有所得,陈家拳术原有三种:太极长拳、太极炮拳、太极十三势也。”民国武术教育家唐豪三进陈家沟考察,在陈家文修堂与两仪堂所考证有“长拳十三势谱、十三刀、十三杆、十三枪”。唐豪考“太极拳释名”曰: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者拳,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採、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金、木、水、火、土,五行也。总而言之,十三势也。

这就是太极拳先辈根据《易经》的“八卦”加“五行”,将太极拳的八法和步法运动的五方位,定为十三势。

再详解陈家沟太极拳老架一路,陈照丕亲传口授为三段十三势七十二招(也叫三段十三节七十二势)。太极拳十三势是根据套路的拳法形式,将套路分为十三个组别,为十三势。组别如下:1.金刚捣碓为陈氏太极拳套路的母势,为第一势(也为第一节)。它运行四面八方,手、眼、身、法、步,精、神、气、血、功全含其中。动静阴阳里,一运一太极,包罗万象也。2.揽扎衣、六封四闭、单鞭、金刚捣碓为第二势(也为第二节)。太极分两仪,拳法步法含其中,进、退、顾、盼,回归中定也,为套路中的中定式。3.白鹅亮翅、斜行为第三势(也为第三节)。两仪变四象,乃前进后退步法的变化也。4.搂膝、拗步为第四势(也为第四节)。四象变八卦也。四正四隅。5.搂膝拗步、掩手肱拳为第五势(也为第五节)。八法五行太极也,太极阴阳也。6.撇身拳、青龙出水、六封四闭、肘底看拳、倒卷肱、白鹅亮翅、斜行为第六势(也为第六节)。此势的拳法、靠法、步法进中有退、退中有进,为避实击虚之技法。7.闪通背、掩手肱拳、六封四闭、单鞭为第七势(也为第七节)。此组合为拳法的步、胯、腰、背转身用法平衡稳固也。8.云手、高探马、左拍脚、右拍脚、左蹬跟、拗步、神仙一把抓、踢二起、护心拳、旋风脚、右蹬跟、掩手肱拳、小擒打、抱头推山、六封四闭、单鞭为第八势(也为第八节)。此组合为拳法中的腿法练习,加深身法、拳法的练习,要求腿法的平衡,乃四面八方的技击方法也。9.前招、后招、野马分鬃、六封四闭、单鞭、玉女穿梭、揽扎衣、六封四闭、单鞭为第九势(也为第九节)。此势为手法、靠法的功夫练习,主修太极拳的平纵法也,也是败中取胜之技法。10.云手、摆莲脚、跌叉、金鸡独立、朝天蹬、倒卷肱、白鹅亮翅、斜行、闪通背、掩手肱拳、六封四闭为第十势(也为第十节)。此组合巩固太极拳的身法、手法、背摔法。主练裆劲的技击方法,乃下铺地、上钻天的灵活、平衡、稳固也。11.云手、高探马、十字脚、指裆捶、六封四闭、单鞭为第十一势(也为第十一节)。加深腿法功夫的练习也。12.贴地龙、上步七星、下步跨虎为第十二势(也为第十二节)。巩固腰裆劲的练习,前进、后退、步法的灵活功夫也。13.转身双摆莲、当头炮、金刚捣碓为第十三势(也为十三节)。腿法、拳法的加深练习。最后一招以金刚捣碓的还原,贯穿总结了十三势太极拳的八法、方位的运用、技击之法,一运一太极之妙,这就是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三段十三势七十二招。

一代宗师陈照丕,还教我们技击十三势:抓、拿、摔、打、掤、捋、挤、按、採、挒、肘、靠此十二势为技法,另加“活”为十三势。“活”是心领神会、灵活运用、运用自如,千回万转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

朱天才语录

在太极拳十三势的基础上,陈家沟器械有十三刀、十三枪、十三杆……太极拳先辈们根据十三势的拳理、八法、五方位总结了经典的“十三势行功”歌诀: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化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义无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惜。

根据这首“十三势行功”歌诀,就有了当时太极拳拳师们不同的功夫水平、理论水平,写出了十三势行功、心解、要解、论略、体会……为众多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了理论根据。

在太极拳广泛传播的今天,研究探讨写出“十三势”的见解甚少,我根据半世纪教练陈氏太极拳的体会,浅显明了地讲讲一点心得,仅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

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太极拳十三势”的套路练习,是在一路的基础上抽出十三个有代表性的经典动作,组成精炼短小的套路练习,单纯为初练太极拳者而制订,与“太极拳十三势”无关系。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之我解: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首先点出了生命之源在腰隙——肾,总结了“十三势”的主宰。

变转虚实需留神,气遍身躯不停滞;

承上启下的点、气的运用,收敛入骨。练拳时一动就有虚实分明之准,圆转变化之妙,身体中正,支撑八面之稳之外形也。行气如九曲珠,无处不到,气遍全身不稍滞之顺,乃内气也。内外修身要认真,体会也。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朱天才于上海“无极馆”讲拳

沉静而放松乃发劲的前奏,发劲是在沉静放松加速中完成后自若回归沉静。静思与专注,可使变化莫测而清醒,可使进退转换而随意。刚柔互用,会出现神奇的效果。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太极拳的招招势势,拳理、拳法要认真留心揣摩,此意来源于祖传口授的学拳须知:每招每势要仔细揣摩,不揣摩关节不灵,来脉不真,须懂理、通法、下功夫。练拳万变一动自现,千回万转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首句点出了生命之源,再次重复“留意在腰间”——指气,气的运转,求体松、静思、腹空,气在体内运行的现象体会。气沉丹田,降于涌泉,运于梢节。节节要松,皮毛要攻,连绵贯穿,虚灵在中,乃气腾然的运转现象也。

尾闾中正精神贯,满身轻利顶头悬;

含胸蹋腰,身体中正,通过尾闾,气在身体内循环运行,放松地配合呼吸,顶劲领起,内气顺达,通过督脉经络自然达于百会,由任脉回归丹田。反复循环,产生手指发麻,肌皮发胀,头顶发悬,脚跟发沉的神奇之感,使精神饱满,力量倍增也。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明白道理,内外协调一致,以形引气,以气催形。使招数的变化、虚实的变换、屈伸的圆直、开合的大小,随心所欲,顺其自然,由规矩而脱规矩。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功夫是教出来的,必须由名师亲传口授,少走弯路,这就是名师出高徒。但是,功夫一定是练出来的,只要有名师指点,自己下功夫,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学、苦、功、恒,功到巧自生也。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太极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外练动作正确,虚实分明,协调顺达,刚柔相济,开合自如,轻灵沉稳,外形引内劲,内气就会运转圆活,气血鼓荡,呼吸自然,精神倍增,生生不息,内劲催外形也。也就是以心为令,气为旗,神为帅,腰为主宰,内外一致。“意气君来骨肉臣”是比喻一个国家的安定康泰,一定有明君和众贤臣。举一反三,比喻太极拳内外合一也。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以上太极行功歌诀,手、眼、身、法、步,意、气、身、法、神,其目的何在,一句道破天机:修身养性,益寿延年,德艺双修,享受人生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惜。

“十三势行功”歌诀短短的一百四十字,诚恳真切地总结了太极拳精华和经典论述,点出了太极拳的拳理和拳法的真谛。博大精深的太极拳一定要去追求、求教、研究、悟彻、功夫,才可以攀登理想的高深境界。否则会枉费心机,路途迷茫,遗憾终生,切记、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