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金刚捣碓之“母势”

解密金刚捣碓之“母势”

要想明白为什么陈氏太极拳的第一势金刚捣碓是母势,那就要先了解为什么此招叫金刚捣碓,掌握习练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基础。

练太极拳在陈家沟称“盘架子”。练好太极拳,“盘架子”可总结归纳为七个层次:学、顺、正、捏、定、折、解。当你将太极拳功夫练于一身、随心所欲之时,自然会将太极拳提升到最高的文化境界“解架子”。

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几百年来代代相传,传承有续,它的每个招势都有其自然产生的根源、象形的动作和由古老美丽传说的神话典故所形成的名称。这就说明了太极拳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根植于人们的心灵。这就是文化、是艺术、是境界……

陈家沟位于黄河岸边的青风岭,世代以种田为生,“忙来时种田,闲来时造拳”就是他们的真实生活写照。中华民族、中原文化、炎黄子孙、河洛交汇、阴阳太极、古老传说、神话故事……这历史的沉淀,在朴实的农人心中产生的想象是神,实干的是人,这就是农人的生活。太极拳的母势金刚捣碓,名字神乎其神,将人们心中金刚之神的威力,修炼之精华,运用在人们对金刚捣碓无穷的力量与功夫的展示。

右拳仿金刚之神器“杵”,左掌心仿大自然中的石器“臼”,形成既矛盾又相对统一的太极阴阳哲学论述。又把农人在生活中捣谷成米的劳动结合起来,形成了神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太极拳招势名称。

右拳为“杵”,左掌心为“臼”,拳落掌心,同时提膝震脚于大地,形成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神奇威力与精神气质。也正是始祖王廷公所说的“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这些体现出练拳者轻松中豪迈,无我中潇洒,从容中淡定,平凡中脱俗的神气感观。故名为“金刚捣碓”。

为什么“金刚捣碓”是母势?

母,人类万物最伟大的象征……

金刚捣碓为太极拳的母势。

陈家沟几百年来流传着一句口头禅:“喝过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三捣碓”,这说明了陈氏太极拳在陈家沟的普及性与广泛性。陈氏太极拳的老架、小架、新架,套路开始前十三个动作都出现了三次金刚捣碓,这说明了它的重要性,更体现了它在套路中的代表性。

初学者都知道陈氏太极拳是功夫,但往往感到母势金刚捣碓复杂难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正宗的陈氏太极拳刚柔相济,变化莫测,是真正的功夫,要想练好一身功夫,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也不必有畏惧心理,因为功夫是练出来的,更是教出来的。练出来的是,“千回万转多多演,功到熟时巧自生”。教出来的是,名师出高徒。真正出功夫,在于自己的勤奋、刻苦以及悟性、明理。如有明师的指点,就可以像直通车,不走弯路。 “学拳先明理,明理学拳则易”就是这个道理。”

陈氏太极拳的老架、小架、新架,拳打四面八方,步走五行之地。母势金刚捣碓就是陈氏太极拳的缩影,只要用科学的教练方法,就非常容易上手,更会使学习者喜欢、研究、探讨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套路一开始十三个动作中连续出现了三次金刚捣碓,最后又以金刚捣碓收势。这就说明了太极拳中所有的手法、身法、腿法、技击用法、内功心法都体现在母势金刚捣碓之中。

太极拳中的“十三势”,即“掤、捋、按、挤、採、挒、肘、靠”八法, 加“进、退、顾、盼、定”五行。也就是太极拳基本的四正“掤、捋、按、挤”和技击的四隅“採、挒、肘、靠”,与步伐的“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方位所组成的太极拳十三势。

太极拳是掤拳,有掤才有捋,有掤捋才产生按挤,有这基本的四正手法,再通过身法产生了四隅的技术用法——“採、挒、肘、靠”。

陈氏太极拳最经典的技术是圆圈,圆圈是由掤捋组成的。圆圈不停地转,就形成了太极拳的缠丝。太极拳的所有动作、技击,都是圆的变化所产生的。再看金刚捣碓,是双捋缠丝与立圆缠丝所组成的圆,从左到右,从前到后,再从后到前,从上往下,从下向上,这手法的变化产生并包含着“穿、插、推、按、抓、拿、打,外加摔法更为雄”(陈氏太极拳手部八法)。

再看金刚捣碓的步伐,提膝、扣裆、铲步、蹬腿、震脚,产生了五行步伐的技击,包含了“勾、挂、踢、踹、摆、蹉、蹬,外加震脚四座惊”(陈氏太极拳足部八法)。

母势金刚捣碓的手法、身法、腿法等,体现了太极拳的内外刚柔和技击养生。

金刚捣碓的运动线路,首先是双手从左向右双捋缠丝,然后变前后缠丝再上步立圆缠丝。步伐的左右、前后的虚实变换都体现了太极拳的手法、身法、步法的技击含义,最后以平衡中定,震脚成势。体现了八法与五方位的太极十三势。

正是,太极就一圈,阴阳在里边,圆里全是道,理论最深玄。

当你明白了金刚捣碓的含义,就会肃然起敬,立地敬畏。所以,金刚捣碓被称为是陈氏太极拳的母势。

朱天才研究拳理

正是:

太极金刚大捣碓;

四面八方寓屈伸;

脚踏五行三才地;

中间一脚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