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的“双重”

论太极拳的“双重”

何为太极拳的“双重”?“双重”在太极拳中是贬义词,是指在练习太极拳时产生的一种错误动作。“双重”不是两腿重量一样,各百分之五十之重。《拳论》中讲:“数年练功,不能化劲,双重之病言耳”,练技击运用,不能运化来力,皆不明“双重”也。

我国传统武术有五种步型:弓、马、仆、虚、歇。唯有“马步”是两腿重量一样,其他四种步型,虚实分布轻重各不同。在太极拳套路中,要求全身放松,屈膝松胯,意守丹田,双脚踏地,这种正确的练习功法,是太极拳中的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实虚虚,灵活变化。这种桩功的练法,主要是没有动作,要求关节的放松,呼吸的自然,意识的集中,体内的感受,内气的运转……这是太极拳的动作平衡的基本功法,也是为了练好太极拳的动功:前进、后退、左走、右行,步法的灵活,运用的变化,为虚实的平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太极拳套路的运行中,只要姿势正确,虚实分明,关节放松,自然顺达,就不会存在“双重”之病。“陈氏学拳须知”中讲道:“太极拳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制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启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不灵动,练一招自为一招,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这充分证明了先辈宗师的经典论述,习练者明白了每个招势的拳理、拳法的运行路线,招势的转换变化,然后认真细心地思考、研究、领会,再由名师指点,就不会出现“双重”现象。

关爱下一代的成长

在套路的运行上出现“双重”,如虚实不清、关节不松、动作错误,姿势僵硬,会影响腕的灵活,手、掌、拳的运用。这里要特别注意太极拳的弓步要求:虚实分明,一腿弓,一腿蹬,左弓右蹬,右弓左蹬,根催腰随。蹬步为虚,屈膝松胯,接地的力量,将蹬力传于实腿,气运于周身,不丢不顶,进退自如。在太极拳的弓步上,最常见的是虚腿不放松,关节僵硬地撑着身体,胯膝僵滞,使实腿关节不能灵活,“撑”到最后会导致骨折与倒地。

在姿势动作正确的基础上,狠下功夫,外形上不丢不顶,克服“双重”之病,自然顺达,引动内劲,就会气沉丹田,下行于涌泉,运转于周身,达于四梢,用到一点。“用到一点”就是内气团聚一处,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发出劲力,为太极拳爆发弹抖劲,也就是我们讲的太极拳的发劲。发劲是通过柔劲练出来的,是“松加速度”,《拳论》讲:“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运动之功夫,则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有的人练功柔劲很好,但发不出劲,有的人发劲不能用于一点,如用“拳”劲走不到拳,而在肩,拳无力。这就是“手到身不到,身到腿不到,腿到手不到”,全身上下不一致,这不是双重,而是练得少,功夫不到,放松不够,柔的气感不足,发劲速度不够。

当对方的力来了,如不知虚实变化,身体僵硬,导致双腿不灵活,这就是体内产生了“双重”。体内的“双重”,只要慢柔多练,上下协调,松沉圆活,明白虚实,通过时间的磨炼,自然功到僵自消。如果下盘(双腿)出现了双重,上盘(身)一定也双重。下盘没有双重,身体内的双重会随着功夫的提高自然克服。功夫不到,在推手、散手、技击上身体僵硬,与人交手就会引不动、化不了、走不掉,由主动变为被动……这就是太极拳技击上的“双重”。

太极拳是由外形引动内劲,再由内劲推动外形。内劲的推动全在根(双腿),《拳论》讲:“知己知彼,能攻则攻,不能攻则守,不能守则走……”引不动、化不了、走不掉,是自己协调不一、内气不足、功夫不到之缘故,绝不可僵滞,硬顶产生“双重”,所以陈家沟传统的传拳方法是:拳练不好的(就是拳架不正确,功夫不到)不让推手。不管是太极姿势的“双重”、体内的“双重”、技击上的“双重”,姿势正确是根基,根基稳固了,慢慢地都会迎刃而解。

朱天才与学员合影

朱天才亲临无极馆授课

朱天才教学照

总之,“双重”是太极拳中非常大的错误与毛病。练习者一定要明白什么是“双重”,怎样克服“双重”,避免产生“双重”。一定要有名师指点,加上自己刻苦的磨炼与研究,真正得到太极拳的真谛和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