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三节一弓”

太极拳的“三节一弓”

在陈家太极拳谱中讲道:“身似弓弦手似箭,灵机一动鸟难飞。击尾首动脉络通,当中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这充分说明了练习太极拳一定要内外合一,上下相随,不丢不顶,掤劲不失,就像张开的“弓”,一触即发。

近代的太极拳著作中有“一身备五弓”或“一身五张弓”的论述,其将人体划分为五个部分:身、双臂、双腿,称为身弓、双臂弓、双腿弓。他们的目的也是要五弓合一、一触即发,这是对的,但还不够全面。人的身体由几百块骨骼组成,从太极拳技击的角度上讲,我们应将人体划分为十个部位:头、身、左右臂、左右手、左右腿、左右脚。再将每个部位划分为三节:上、中、下或梢、中、根。以头而言,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身而言,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臂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以手而言,指为梢节,掌为中节,腕为根节。以腿而言,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以脚而言,脚趾为梢节,脚掌为中节,脚跟(踝)为根节。以全身而言,头为上节,身为中节,腿为下节。凡三节者,均可为“弓”。

身三节要求含胸,胸含背自然拔。含胸可使胸膛舒阔,增加肺活量。收腹、蹋腰,使丹田鼓荡,将丹田之气运于周身,使周身充满气感,精神倍增。

双臂三节要求手、肘、肩节节放松,手领,肘沉,肩松,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掤劲不丢,呈弧形。但是每个关节要拉长并且富有韧性、弹性,只有关节灵活才能运用自如。手、肘、肩是人体防卫和进攻的主要三节:手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用来护头、护裆,也是进攻的先锋,可运用各种掌法、拳法;肘为第二道防线,用来护肋,有“肘不离肋、肘不贴肋”之言,进攻时可运用各种肘法(腰拦肘、穿心肘、横拦肘、竖拦肘、后肘等);肩关节的灵活可辅助手和肘的各种用法及变化,架肩、夹肩或肩关节不放松都会影响肘和手的运用,所以要求“腋下空、肩放松,起落灵活加掤劲”,这样肩就成为保护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以引化、进攻为主,有前肩靠、后肩靠、侧肩靠等贴身技巧。所以,远用手,近用肘,贴身用靠无处走。

朱天才于陈家沟天才太极院教学

双手三节要求手指领起,手心要虚,气达梢节,回转于丹田,十指发麻,气感畅通不息。手腕灵活而不僵,放松圆转而不软,富有韧性与弹性,有擒拿和反擒拿之妙用。

双腿三节要求梢节领劲,和双手一样灵活,不丢不顶,可用勾、挂、踢、踹、蹬等技击方法。脚一落地就成为根节,脚心要虚,十趾抓地,立地生根。膝为中节,膝莫软,有“蹬”力,膝关节富有韧性及弹性,有护裆及进攻之妙。膝关节曲而不直,与脚配合可产生巨大的蹬地之力。胯为根节,胯始终成窝形,胯放松,裆贵圆,腰胯灵活可使丹田之气降于涌泉,气达脚跟。腰不离胯,胯不离腰。胯松可使腰裆活,腰裆互用,胯靠有破敌重心之妙用。蹋腰要圆裆,圆裆则稳固,为蓄劲;活腰要转裆,圆活则不滞,为柔劲;拧腰要和裆,劲快而不散,为发劲。这是腰、胯、裆互用之功。

双脚三节要求脚趾为梢节,脚掌为中节,脚跟(踝)为根节。梢节领起,脚心要虚,脚跟及踝关节灵活有力,在脚不离地时可用勾、挂、外扫、里合,脚离地时就像手一样灵活,也是击敌的先锋。

此九部各为三节,可称为“九弓”,从上至下各个部位,开合走化,起落旋转,各有专注,以“弓”之意,总为掤劲。太极拳周身相随,内外合一,一动全体皆动,一静百骸皆随,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这就是一“弓”之效用。一身九部归一节,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梢节定方向和目标,中节主宰和指挥,根节稳固和催动。梢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根节不明,颠覆必生。一身归三节,不论分而言之,还是合而言之,上自百会,下至涌泉,四肢百骸皆为一体。正如陈长兴所讲:“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中之各有三节云乎哉!”所以,在技击时全身上下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一。此为拳术之学,永久之真理,“三节一弓”,岂不妙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