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化与操作化

三、概念化与操作化

概念化和操作化是测量的两个关键环节。前者对概念进行名义定义,从理论层次对概念的含义加以说明;后者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从经验层次形成测量概念的工具性指标。

(一)概念化

概念化是社会测量的第一个环节,是对概念的含义和应用范围给予清晰说明的过程,即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名义定义。之所以要进行概念化,主要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概念是人们主观上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指称事物的概念的含义经常是模糊不清的。例如,说“某人有文化”,其中“文化”的含义就不够清晰,既可以理解为这个人是识字的,也可以认为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第二,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如智商、偏见、失范和异化等。但在现实中,又观察不到明确的对应物,也就是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定义。

在社会测量中,概念的抽象程度是不同的,有些概念比较具体,如性别、年龄、婚姻等。反过来,有些概念则比较抽象和隐晦,如社会阶层、偏见、同情心、士气等。对于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必须先弄清楚概念的各个层面的具体含义,然后再按顺序对概念进行定义。另外还要注意,越是抽象的概念,越容易对概念的定义产生歧义。

(二)操作化

1.操作化的意义

把概念抽象的定义进一步具体化,使其转化成能从经验上进行观察和测量的变量和指标,这个过程通常被称为操作化。通过操作化定义,概念转换为变量形式,即转变成了能有不同取值的概念。可以直接观察的变量又称为指标。从概念到指标,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可能会有不止一个指标与之相对应。例如,对于“文化程度”这样一个简单的概念来说,就可以用“受教育的年数”和“取得毕业证书的等级”两种指标来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择优规则来决定哪些指标更能代表概念。又如“同情心”这个相对复杂的概念,在操作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为灾区捐款捐物”“主动扶老人过马路”等指标来进行测量。通过操作化,就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变成可以进行测量的内容。

变量和指标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都是从经验层次上对概念含义的说明,只是综合层次略有差别而已。研究者在研究设计时,更多地使用变量这种说法;而在测量领域中,则更多地使用指标这一说法。

2.测量

在量化测量中,测量指标的精确度是用测量层次来衡量的。按精确度由低到高的标准,测量分为定类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4个不同的测量层次。

定类测量是根据属性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分类。例如,您当前处于何种婚姻状态?答案可能会是“未婚”和“已婚”。在调查问卷或表格中可以用1表示“未婚”,2表示“已婚”。

定序测量不仅对属性进行分类,而且还根据属性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顺序排列。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年级。

实例2-3:您所在的年级是()。

1.高一  2.高二  3.高三

定距测量是以相等的固定间距来确定属性强度的实际距离。定距测量和定比测量的一个区分标志就是“非真实的0”,比如摄氏温度、标准化智力测验均属于定距测量。因为0摄氏度不等于没有温度,智力为0也不等于没有智力。定距测量的变量可以做加减,但是不能做乘除。如果A的智商为200,B的智商为100,我们只能说A的智商比B高100,但是不能说A的智商是B的两倍。

定比测量是在确定了间距数字后,通过确定有实际意义的零点,将属性强度间的比例关系用间距数字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出来,如收入、年龄都符合定比测量的要求。收入为0表示没有收入。定比测量的变量既可做加减,也可以做乘除。各种测量的特征如表2-1所示。

表2-1 几种测量尺度的比较

在4种测量层次中,定比测量的层次最高,具有的尺度特征最丰富;定类测量的层次最低,具有的尺度特征也最少。进行了高层次的测量,可以推测出相应的低层次测量的结果,但是反过来却不行。如在问收入的时候,如果我们的问题和选项是“您的月收入是:1.3000元以下;2.3000—6000元;3.6000元以上”,那么就知道进行的是定序测量,即将收入分成了3个档次,排序后让人进行选择。但是如果将题目改为一个填空题,如“您的月收入是____”,那么就可以知道每个人的具体收入(如5500元),成了定比测量。高层次的测量可以获得低层次测量的结果,比如:如果我们知道了每个人的具体收入,那么将其分成3个档次(1.3000元以下;2.3000—6000元;3.6000元以上)就非常简单了。但是从低层次的测量结果中难以得到高层次的测量结果,如果我们仅知道每个人收入的档次,那么是无法推出其具体的收入的。所以有条件的话,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要尽量进行高层次的测量,这样才能收集到更丰富的数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