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文献回顾的内容可以被直接放入导言部分。但是如果文献部分较为重要,且研究问题或者研究假设主要是基于文献研究而不是基于社会问题提出的,那么也可以将文献回顾作为一个部分单独列出。

不少论文并不以“文献回顾”或“文献评述”作为标题,而是直接将文献的核心内容作为标题,这也是可以的。文献回顾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在这个部分有几点需要注意:第一,文献回顾工作在整个问卷调查工作开始前就已经展开了,只有通过文献梳理才能了解现有的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进度,确定自己研究的“起点”和重点。第二,要对前期的文献梳理结果进行删减,只将与本研究密切相关,且对本研究产生影响的重要文献放入论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文献中与自己的研究最相关的内容。在调查报告中,文献所占的篇幅是有限的,因此不宜,也没有必要长篇大论。第三,文献回顾并不是对文献观点的简单罗列,而是根据一定的逻辑进行梳理。最常见的是按照“条”或者“块”进行整理,“条”是按时间线进行梳理,分析针对某一研究在各个时间段取得的相关成果;“块”是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分块梳理文献。

在文献回顾后,研究者可以清楚界定自己的研究的核心概念,可操作化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提出研究假设等。如“满意度”是一个成熟的概念,大量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界定。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求,选择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满意度”概念,也可以综合已有的概念自己重新界定“满意度”的定义。

在明确核心概念或者变量后,研究者还可以建立研究假设。如下面是刘林平等人于2011年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上的文章,在文章的“研究回顾与研究假设部分”,他们提出了以下假设。

实例10-3:研究回顾与研究假设

基于既有文献,我们认为,权益受损和劳动条件恶劣可能损害外来工的精神健康,而社会支持则有益于外来工的精神健康。为此,我们提出3项基本假设。

假设1:劳动权益状况影响外来工精神健康,具体而言:

1a:被拖欠工资者,精神健康状况更差。

1b:加班时间越长者,精神健康状况越差。

1c:被强迫劳动者,精神健康状况更差。

1d:对劳动权益有意见者,精神健康状况更差。

外来工精神健康是当下他们生存状态的反映,而劳动权益状况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外来工工资水平较低,生存压力较大,被拖欠工资者往往感受到较大的经济压力。在工作中,一般来说,工作时间越久,缺乏自由活动与放松身心的机会,身心会越疲惫,外来工可能产生心理压力及焦虑、烦躁等情绪,也可能因为疲劳而发生工伤事故。被强迫劳动导致劳动者工作并非出于自己的意愿,影响到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和工作时的情绪,可能会损害精神健康。对劳动权益是否有意见,是一个主观变量,反映了不同外来工对权益状况的敏感程度和主观认识,对劳动权益有意见者的精神健康状况可能更差。

假设2:劳动条件影响外来工精神健康,具体而言:

2a:冒险作业者,精神健康状况更差。

2b:工作环境有危害,精神健康状况更差。

我们采用是否冒险作业及工作环境是否有危害两项指标来测量外来工的劳动条件。劳动安全保障是劳动权益的基本要求,但实际上许多工人因为工作原因经常暴露在对身体健康有毒有害的粉尘、气体或噪音中,或者工作时缺乏基本的安全措施,这样的劳动条件会直接影响外来工的身体健康,一旦身体受到损害,往往会表现在精神健康上。即使身体健康,一时没有受到侵害,但外来工也可能出现焦虑、紧张或恐慌等影响精神健康的心理状态。

假设3:社会支持有益于外来工的精神健康,具体而言:

3a:有企业内部朋友者,精神健康状况更好。

3b:生产班组中有老乡者,精神健康状况更好。

3c:参与社会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和妇联)者,精神健康状况更好。

3d:与本地人交往有困难者,精神健康状况更差。[5]

当然,并非所有的调查报告都会在文中写明研究假设,有大量的研究在提出了研究问题后就不再写研究假设,这同样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