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拟定量表的架构
(一)决定量表的因素
一个量表究竟需要多少个分量表,主要视所依据的理论而定。譬如Chelladurai&Carron的运动情境领导理论将教练的领导行为分为5个向度,这5个向度即可成为5个分量表。若是属于探索性研究,并没有理论基础,则其因素的多寡就需要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来决定。一般而言,若确定的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则此项因素即可保留。
(二)决定正式量表的题数
一份量表究竟需要多少题目,并没有一个定论,但有几个指标可供参考:可用的时间(时间越长,题目就越多)、所测特质的灵敏度(针对较不灵敏的特质通常需要较多的题目,才能区分出不同的群体)、分量表的多寡(分量表越多,所编的题数就会越多)。(三)决定预编的题数
预编的题数通常比正式的题数多一些,对于常常编制量表的专家而言,预编的题数比正式的题数稍多几题即可。如果正式的题数定为10题,则只要预编12或13题就可供筛选。但对于初学的编制者而言,最好多编几题,以免有太多不具鉴别力的题目出现。一般而言,预编的题数至少需比正式的题数多一半。
(四)决定量表的量尺
通常量表的量尺以五点或四点的形式为多,如五点量尺为“非常同意”“同意”“没意见”“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四点量尺则将“没意见”去掉。究竟是五点量尺还是四点量尺较佳,学者们各有不同的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比较不认真作答的人会有选“没意见”的倾向,这样会造成所得的数据没有太大意义,因此以四点量尺的形式较能看出作答者的态度。而有的学者则认为,四点量尺有强迫被调查者表态的意思,事实上有的问题是作答者所不了解的,“没意见”一项还是值得保留的。这两种量尺都各有优缺点,编制问卷的人可视其需要而采用其中的一种。有的学者还将量表的量尺分成六点、七点,甚至九点,但因为人类的感觉并不是那么灵敏,将量尺分得太多,有时候并没有太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