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研究主要的数据统计结果都在这部分进行呈现。这部分的写作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有清晰的框架和逻辑,如针对细分的问题列出二级标题,然后在各块内容中列出主要的研究发现。各个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比如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不能让人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

第二,在每一个部分的开始,要再次明确本部分要研究的问题,如“不同性别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上是否有差别呢?”或者“为了了解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的差异,本研究对不同性别组的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每个部分的结尾,要有一个简短的总结,如果有研究假设的,则需要说明研究假设是否得到了证明,如“数据显示,女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高于男性学生,本研究关于男性和女性学生在学习积极性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假设得到了支持”。

第三,每一个结论都要有直接的数据支持,不能出现过度推测。较为典型的表达是,在结论后面直接显示统计分析的结果,如“研究发现,城乡地区居民在收入上存在显著差距(p<0.001)”。

第四,结果的呈现要清爽客观,多使用如“调查结果显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等写法,不要夹杂个人的观点和评论。

第五,在图表和文字的表达上要符合统计学的规范。统计学对于各种公式、图表的格式都有一些明确的要求,因此需要按照科学的标准进行撰写。

下面以郑卫东的《农民工维权意愿的影响模式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问卷调查》为例。在该文的“结果”部分,首先是分成了两部分内容,“(一)农民工是否有维权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和“(二)农民工维权方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下面内容摘自第二部分内容。

实例10-6:(二)农民工维权方式偏好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权益被侵犯时,1355名受访者中有829名表示有维权意愿,表4[9]显示了对这些有维权意愿农民工的维权方式偏好的影响因素。

婚姻状况对维权方式偏好影响显著(α=0.10),表现为已婚者更倾向选择“单位内部维权”或“官方渠道维权”而不愿意选择“退出”。教育程度以小学文化程度为参照,只有高中(含中专、职高)与其差异显著(α=0.05),表现为具有高中(含中专、职高)学历者更倾向选择“官方渠道维权”,而不是选择“单位内部维权”。表现为月工资额显著影响维权方式偏好,月工资额越高,在“官方渠道维权”与“退出”之间更倾向选择“退出”(α=0.05),在“单位内部维权”与“官方渠道维权”之间更倾向选择“单位内部维权”(α=0.10)。

同期群:以“90后”农民工为参照对象,“80后”农民工仅与其在“单位内部维权”和“退出”比较时差异显著(α=0.05),“80后”农民工更倾向选择“退出”;“70后”农民工的维权方式偏好与“90后”农民工无显著差异;相比“90后”农民工,1969年以前的农民工在比较“单位内部维权”与“退出”时更倾向选择“退出”(α=0.01),在比较“单位内部维权”与“官方渠道维权”时更愿意选择“官方渠道维权”(α=0.05)。总体来看,在遭遇劳动权益侵害事件时,“90后”农民工更愿意采取“单位内部维权”,而不愿意选择“退出”或“官方渠道维权”。法律认知水平仅在“官方渠道维权”与“退出”之间比较时影响显著,表现为法律认知水平越高的农民工越倾向选择“官方渠道维权”,而不选择“退出”(α=0.10)。

务工资历与加入社团组织:更换工作次数越多的农民工,越倾向选择“退出”,而不是“单位内部维权”(α=0.05)或“官方渠道维权”(α=0.10)。“技工”“主管”的维权方式偏好与“普工”无显著差异;而班组长(领班)与普工相比,更愿意选择“单位内部维权”或“官方渠道维权”,而不愿意选择“退出”(α=0.01)。加入社团组织数量对于农民工的维权方式偏好无显著影响。维权经历评价越积极的农民工越倾向采取“单位内部维权”(α=0.05)或“官方渠道维权”(α=0.10),而不愿意选择“退出”。

单位特征:以民营企业为参照对象,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农民工更倾向选择“单位内部维权”(α=0.01)或“官方渠道维权”(α=0.01),而不愿意选择“退出”;外资企业农民工的维权方式偏好与民营企业没有显著差别;单位管理的制度化水平对于农民工的维权方式偏好的影响不显著。[10]

需要说明的是,研究结果和讨论两个部分有时候也可以合并在一起(合并为“结果与讨论”),就是在呈现结果之后,马上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这样确实比较符合不少人的写作习惯。比如在第四部分为“结果与讨论”的情况下,第五部分可以改为“小结”或是“展望”,简单对全文进行结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