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SPSS做区分度检验:鉴别度与临界比值法
鉴别度是指量表测量结果的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差异值,用D值表示,一般认为D值在0.3以上,则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临界比值法(Critical Ration)又称为极端值法,是最常用的鉴定量表区分度的方法。它通过比较高分组和低分组之间的差异,来判断量表是否具有区分度。临界比值法的操作逻辑非常简单,主要包括以下7个步骤。
第一,对量表数据进行整理,如对反向计分题重新进行编码。
第二,求出量表的总分。
第三,将量表从高分到低分(或低分到高分)进行排序。
第四,找到高低分组上下27%处的分数(临界值)。
第五,按临界值将量表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并对高分组和低分组重新编码。
第六,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高低分组在每个题项上的差异。
第七,删除T检验结果不显著的题项。
接下来我们按照上述步骤对临界比值法的操作过程进行具体介绍,由于量表数据的整理我们已经在第六章中详细介绍,在本章不再重复。
(一)求出量表总分
在SPSS中求量表总分的具体步骤如下:
点击工具栏[转换(T)]→点击[计算变量(C)],开启[计算变量]对话框窗口→在左边[目标变量(T)]下的方框中输入新变量的名称“量表加总”→在右边[数字表达式(E)]下的方框中输入量表中全部16个题项的加总公式:“sum(Q1 toQ16)”(见图7-9)→点击[确定]即可。
备注:在“计算变量”对话框中,也可以从左边的变量列表中选择变量,从下面的方格中选择数字运算符号,直接在[数字表达式(E)]下面的方框列出运算的公式(见图7-10),点击[确定]后同样能进行计算。在点击[类型与标签(L)]按钮,打开对话框后,可以选择[将表达式用做标签(U)],这样就可以将表达式作为新变量的标签进行保存,方便后期对新变量的产生过程进行回顾和查看。

图7-9 计算新的变量

图7-10 直接用数字表达式计算新变量
在完成以上操作后,数据库中会出现一个新变量“量表加总”,该变量为整个量表所有题项的加总得分。
(二)按量表总分排序并确定临界值
为了找到得分最高的组和得分最低的组,需要先将所有样本按照量表的总分重新进行排序,然后界定临界值。具体操作如下:
点击工具栏[数据(D)]→点击[个案排序(O)],开启“个案排序”对话框→将左边变量清单中的目标变量“量表加总”选入右边[排序依据(S)]下的方框中,在下方[排列顺序]方框中选取[升序(A)]选项(见图7-11)→点击[确定]即可。

图7-11 对个案进行排序
有效样本数的前27%为低分组,低分组的临界值为第35(样本总量为129个,129×0.27≈35)个样本的量表总分(60)(见图7-12)。
点击工具栏[数据(D)]→点击[个案排序(O)],开启“个案排序”对话框→将左边变量清单中的目标变量“量表加总”选入右边[排序依据(S)]下的方框中,在下方[排序顺序]方框中选取[降序(D)]选项→点击[确定]即可。
此时,样本数的前27%为高分组,高分组的临界值同样为第35个样本的量表总分(64)(见图7-13)。

图7-12 查看低分组的临界值

图7-13 查看高分组的临界值
(三)建立高低分组并重新编码
接下来需要新增高、低组别变量,把高分组和低分组重新进行编码。此时,低分组的范围为从量表总分的最低分17分到低分组临界值60分,高分组的范围为从高分组临界值64分到最高分70分。具体操作如下:
点击工具栏[转换(T)]→[重新编码为不同变量(R)],开启重新编码对话框→选中左边变量清单中的“量表加总”变量,将其放入右边[数字变量→输出变量]下的方框中→在最右边,[输出变量]的[名称(N)]中填上新变量的名称“高低分组”,然后点击[变化量(H)],此时[数字变量→输出变量]下方框中的文字自动变成“量表加总→高低分组”(见图7-14)→点击[旧值和新值]→自动开启“重新编码:旧值和新值”对话框→在左边的[旧值]中选择[范围:从最低到值(G)],并在下面的方框内输入低分组临界值60,在右边的[新值]方框的[值]右边方框中输入1,点击[添加]→在[旧值]中选择[范围:从值到最高(E)],并在下面的方框内输入高分组临界值64,然后在[新值]方框的[值]右边方框中输入2,点击[添加],显示见图7-15,再点击[继续(C)]按钮→返回继续编码对话框后点击[确定]即可。

图7-14 高分组和低分组重新编码

图7-15 旧值和新值的设定
完成以上操作后,数据库中会出现一个新的变量“高低分组”,在该变量中,低分组的值都为1,而高分组的值都为2。
(四)独立样本T检验和题项评估
接下来就是对高分组(组2)和低分组(组1)进行比较,看这两个组的样本在16个题项的回答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的内在原理和逻辑可见第九章)。具体操作如下:
点击工具栏[分析(T)]→[比较平均值(M)]→[独立样本T检验(T)],开启“独立样本T检验”对话框→选中左边变量清单中的量表的16个题项变量,将其放入右边[检验变量(T)]下的方框中→选中左边变量清单中的“高低分组”变量,将其放入右边[分组变量(G)]下的方框中,此时[分组变量(G)]下的方框会出现“高低分组(??)”选项(见图7-16)→点击[定义组(D)]按钮,开启“定义组”对话框,在[组1:]右边的方框中输入第1组(低分组)的数值编码1,在[组2:]右边的方框中输入第2组(高分组)的数值编码2(见图7-17),点击[继续]→返回“独立样本T检验”对话框,可以发现此时[分组变量(G)]下面方框中的变量已经由之前的“高低分组(??)”变成了“高低分组(12)”→点击[确定]即可。

图7-16 “独立样本T检验”对话框

图7-17 “定义组”对话框
完成以上操作后,SPSS会输出组别统计表(见表7-11)和独立样本T检验表(见表7-12)。
表7-11 组别统计

续 表

从组别统计表中可以清晰看到每个问题高分组和低分组的个案数(即样本数)、平均值和标准差。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发现不论是高分组,还是低分组,个案数并不是开始所设定的35个(样本总量的27%),而是38和59。原因是不少样本的“量表加总”和临界值一样。如我们通过排序发现,高分组排名第35名的样本的量表总分为64分,因此将64分设为高分组的临界值,但是在样本中量表总分为64分的有25个样本,因此在之后的分组中这些样本也都被归入了高分组。同样,量表总分为60分(低分组临界值)的样本也有4个,都被归入了低分组。这在临界比值法的操作过程中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表7-12 独立样本T检验

续 表

续 表

在对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判断之前,研究员需要先判别两组的方差是否相等。因此,需要先看上述表格的第一部分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如果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的结果显示的显著性概率值p<0.05,则表示两个组的方差不相等,需要看“不假定等方差”这行的数据;反之,如果p>0.05,则表示两个组的方差相等,需要看“假定等方差”这行的数据。在表7-12中,因为16个题项的莱文方差等同性检验结果的p值都小于0.05,所以看“不假定等方差”行的数据。从数据结果来看,16个题项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均值上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这些题项都具有区分度。但是,如果在一些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题项的高、低分组均值检验通不过的情况(p≥0.05),那么就可以考虑修改或者删除这些题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