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难经》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共为中医的四大经典。中医博大精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年的实践证明,“读经典,做临床”是中医成长的道路之一。
《难经》为《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或称《八十一难》。其成书年代及作者皆不详,历代医家、学者均有考论,但迄今仍无定论。
《难经》将《黄帝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归纳为81个问题,进行释疑解难。内容包括经脉、脏腑、阴阳、五行、病证、营卫、腧穴、针灸等理论的疑难问题。涉及人体正常生理、解剖、疾病、诊断与治疗,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等方面,在阐发中医学基础理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一至二十二难主要论述脉学,介绍脉诊的基本知识,以及正常与异常的脉象。首先提出了“独取寸口”的诊脉法,把古代比较繁难的三部九候等各种诊脉法统一,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诊脉法。
二十三至二十九难论述了经脉的流注始终、经络的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及其相关病证。对《灵枢·经脉篇》作了简要阐述,主言经脉气绝之证候。《难经》集中发挥了《内经》中奇经八脉的含义、内容、循行部位和起止处,以及其与十二经脉的关系、发病证候等。
三十至四十七难以脏腑学说为主要议题,介绍了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营卫周行。对三焦、命门、七冲门(即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胃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之会为阑门、下极为肛门)、八会理论,皆有阐释。《难经》关于人体消化道由唇到肛门的“七冲门”之论如此精彩,可以说是得益于当时医家在实际解剖中获得的科学数据。
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主要论述疾病。强调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辨证,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明疾病的传变、预后。列举伤寒、泄泻、癫狂、心痛、积聚等,作为辨证的范例。
六十二至六十八难主要论述针灸腧穴。重点对五脏募穴、腧穴以及五输穴主治病证进行深入论述。重视狭义腧穴和一些特定穴位与经气运行的关系,以及与脏腑的关系等。
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主要论针法,如迎随补泻法、刺井泻荥法、补母泻子法、泻火补水法等,以及这些方法的应用、宜忌、注意事项。指出针刺疗法要因时制宜,要着眼于“治未病”。
《难经》不仅在理论方面丰富了祖国医学的内容,而且在临床方面颇多论述。除针灸之外,还提出了“伤寒有五”的理论,对后世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难经》对诊断学、针灸学的论述也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对历代医学家理论思维和医理研究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次《〈难经〉白话解》的译白忠实于原文,逐句加以语译,遇有较难理解的词,则以“注释”详其意,遇有需要引申的地方,则另加“按语”以宏其旨。此外,对于《难经》的部分条文,本书也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供各位读者参考。本书总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提纲挈领地掌握《难经》主旨,比较深入地领会文义,从而为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传承祖国医学遗产,提供了一些有利条件。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今后逐步修订提高。
编者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