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六难
曰:经言肺之原出于太渊,心之原出于太陵[6],肝之原出于太冲,脾之原出于太白,肾之原出于太溪,少阴之原出于兑骨,胆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冲阳,三焦之原出于阳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肠之原出于合谷,小肠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7],何也?
然:五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然: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8]。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9]。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肺经原穴是太渊,心经原穴是太陵,肝经原穴是太冲,脾经原穴是太白,肾经原穴是太溪,少阴肾经原穴是兑骨,胆经原穴是丘墟,胃经原穴是冲阳,三焦经原穴是阳池,膀胱经原穴是京骨,大肠经原穴是合谷,小肠经原穴是腕骨。阴经以俞为原,阳经则俞自俞、原自原,为什么呢?
答:五脏腧穴是三焦通行流注元气的处所,所以说五脏以俞为原。
为什么以三焦通行流注元气的处所作为原穴呢?
答:肾间动气是人的生命之原,十二经脉的根本。三焦主持相火,为肾中元气之别使,调节十二经营卫的流行,通行生气入五脏六腑的腧穴。三焦之气其所流止的地方,就称为“原”,因为三焦之气是源于肾间动气的。当五脏六腑出现了疾病的时候,应当取对应的原穴进行治疗。
【按语】
原穴是命门元气通过三焦输注到十二经脉的集聚之所,在阳经专有原穴,在阴经则以俞代原。原穴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调补命门元气及其在各脏腑经脉生理效应的作用。原穴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针灸、推拿等治法中。按《内经》虚证忌针的原则,从原穴治疗虚证主要用灸法,各种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则广泛使用针法。它不仅能充实各脏腑元气,而且能通达三焦,维护元气的正常运行,从而调整脏腑经络虚实,抗御病邪。本难中明确提出原穴是人体元气输注于脏腑经络所留止的部位,将原穴命名的含义提到元气的学术高度,对于理解原穴的穴性、功能、主治有重要的价值。
本难中再次强调了元气的重要性,本难中所说的“肾间动气”指命门元气,有命门在肾间之意。元气是关系生命存亡的本源之气,有则生,无则死。它是生命活动中激发、推动、生化的源动力。精化气,它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先天之精在胚胎生成脏腑、经脉以及精血津液,需有元气的激发、推动才能进行各种气化活动;它使三焦有所禀受,是三焦气化产生各生理效应的源泉;它能纳气归原,是呼吸功能的关键;同时,它又是人体抗御邪气的功能主宰,称为“守邪之神”。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虽然《内经》中也有“三焦”的说法,但《难经》中所说的三焦和《内经》中的有很大不同,本难突破了后天气化内涵,开拓了中医学三焦理论的新范畴,并融入《难经》先天生命系统之中,开创了中医先天生命理论的学术体系。本难中论述的“原气—三焦—肾间动气”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后世医家提出“原气—三焦—肾间动气”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十六难之十二原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