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难

论针法

六十九难

曰:经言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实不虚,以经取之,何谓也?

然: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1],当先补之,然后泻之[2]。不实不虚,以经取之者,是正经自生病[3],不中他邪[4]也,当自取其经,故言以经取之。

【译文】

问:医经中说,虚证应当用补法,实证应当用泻法,并非明显的实证或虚证的,依据所病经脉取穴即可,该如何理解呢?

答:生我者母,我生者子。根据五行学说“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的理论,对某一脏(经)的虚证,应用补其母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实证则应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并非明显的实证或虚证的是本经原发病,并非由于受他经虚实病变影响而致疾患,这个时候依据所病经脉取穴即可。

【按语】

本难从人体各经络之间的关系及五行角度论述了虚实补泻的道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针刺原则亦多次见于《内经》,均是指治疗虚实证应用补泻法。在具体应用上,除了针刺手法上的补泻法外,本难又结合五行相生规律,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子母补泻法。子母补泻法又可分为本经子母补泻法和异经子母补泻法。如本经子母补泻法,肺经气虚,补本经输穴太渊(土),肺经气实,泻本经合穴尺泽(水);又如异经子母补泻法,肺经气虚,补其母经母穴,即脾经输穴太白,肺经气实,泻其子经子穴,即肾经合穴阴谷。

七十难

曰:春夏刺浅,秋冬刺深者,何谓也?

然:春夏者,阳气在上,人气亦在上,故当浅取之;秋冬者,阳气在下,人气亦在下,故当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者,何谓也?

然:春夏温,必致一阴者,初下针,沉之至肾肝之部,得气,引持之阴也[5]。秋冬寒,必致一阳者,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气,推内之阳也[6]。是谓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

【译文】

问:春夏季节,针刺应当浅些,秋冬季节,针刺应当深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答:春季和夏季,自然界的阳气浮越,人体的阳气也行于上部和浅层,针灸言深浅,皮毛为表,分肉(肌肉)为浅,筋骨为深。春夏阳气在上部,人气也在上部,所以入针应浅。秋冬阳气在下,人气也在下,所以下针应深。

春夏两季需要各致一阴之气,秋冬两季需要各致一阳之气,是什么道理呢?

答:春夏季节,天气温暖,刚一下针,深入筋骨,得肝肾之气,提举针体,以引肝肾阴气上达阳分。秋冬季节,天气寒冷,浅下针到了心肺之部,等阳气聚集到针,得气,然后将针插入,以推送心肺的阳气深达阴分。这就是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的意思。

【按语】

本难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论述了四时的不同刺法。春夏属阳,阳盛恐怕成孤阳,所以取一阴而养之,在针刺手法上就是先深刺至筋骨阴气所在之处,得气后引持外出到阳分;秋冬属阴,阴盛恐怕成独阴,所以取一阳而养之,在针刺手法上就是先浅刺皮毛阳气所在之处,得气后插针到阴分。这种取阴养阳、取阳养阴的方法,就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法则的应用。指出医者应当依四时气的深浅取不同的穴位、调整针刺的深浅,即《灵枢·终始》所说“以其时为齐”。若逆四时取穴和针刺,则会百症丛生。

七十一难

曰:经言刺荣无[7]伤卫,刺卫无伤荣,何谓也?

然:针阳者,卧针而刺[8]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9]所针荥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10]也。

【译文】

问:医经中说,“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针刺治疗在阳分的卫气,应当使用“卧针而刺”(横刺)的手法,沿皮而刺,进针后与皮肤平行,针体平卧于皮下,以免损伤荣气(营气)。针刺治疗在阴分的荣气,要先用左手按揉所要刺治的穴位,待穴位处的卫气散开之后再进针,以免损伤卫气。这就是所谓的“刺荣毋伤卫,刺卫毋伤荣”的意思。

七十二难

曰:经言能知迎随之气,可令调之;调气之方,必在阴阳。何谓也?

然: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11]。调气之方,必在阴阳者,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12],故曰调气之方,必在阴阳。

【译文】

问:医经说,能知晓经脉之气运行的方向,便可以进行调理;调理经脉之气,必须以阴阳为根本。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经脉之气的运行,均有一定方向,凡迎着经脉之气运行方向进行针刺叫迎,逆针以夺其气,是为泻法;随着经脉之气运行的方向进行针刺叫随,顺针以济其气,是为补法。若要调理经脉之气,首先要判别疾病在内在外,在表在里。在内、在里为阴,在外、在表为阳,之后再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来用针法治疗。所以调气的方法,必察病之阴阳。

【按语】

依据经脉的走向采用迎随补泻法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本难主要论述了迎随补泻的针刺方法。迎随补泻法是临床常用的针刺补泻方法,使用迎随补泻法,必须察知十二经循行方向、阴阳表里虚实病候,才能正确地进行治疗,达到补虚泻实的目的。以各经之营卫之气的运行方向逆顺行针,就组成了迎随补泻针法,正如《灵枢·终始》所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这种补泻能调节经脉气血营卫运行,再结合对病证阴阳表里的准确诊断,“知其内外表里,随其阴阳而调之”,取得阴阳平衡,治愈疾病。

七十三难

曰:诸井者,肌肉浅薄,气少[13],不足使[14]也,刺之奈何?

然:诸井者,木也;荥者,火也。火者,木之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故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15],此之谓也。

【译文】

问:井穴所处的位置,肌肉浅薄,经气微少,不足以使用补泻之法,若要用泻法,该如何进行针刺呢?

答:井穴,五行应木;荥穴,五行应火。木生火,火为木之子,所以当需要针泻井穴时,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可以改在荥穴施用泻法。所以医经上说,需要用补法治疗的疾病,不可以妄用泻法,需要用泻法治疗的疾病,也不可以妄用补法,就是这个道理。

七十四难

曰:经言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何谓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16];夏刺荥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

其肝、心、脾、肺、肾,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脏一病,辄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众多,不可尽言也。四时有数,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也[17]。针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译文】

问:医经中说“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是什么意思呢?

答:井属木,春主肝木而应井,肝木有邪,井能主之,故而春刺井以除肝邪;荥属火,夏主心火而应荥,心火有邪,荥能主之,故而夏刺荥以除心邪;输属土,长夏主脾土而应输,脾土有邪,输能主之,故而长夏刺输以除脾邪;经属金,秋主肺金而应经,肺金有邪,经能主之,故而秋刺经以除肺邪;合属水,冬主肾水而应合,肾水有邪,合能主之,故而冬刺合以除肾邪。

肝、心、脾、肺、肾五脏是如何与春、夏、季夏、秋、冬相对应的呢?

答:五脏病各有对应,比如青色、有臊臭味、喜欢食酸味、容易呼喊、哭泣,这些症状都对应肝病。症状虽然很多,但四时春夏秋冬各有定数,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和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别与四时相对应,所以应当遵从“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的规律,这便是针刺的要妙所在。

七十五难

曰:经言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18],何谓也?

然:金木水火土,当更相平[19]。东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东方肝也,则知肝实;西方肺也,则知肺虚。泻南方火,补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胜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故泻火补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20]。经曰:不能治其虚,何问其余,此之谓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东方肝木实,西方肺金虚,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是什么意思呢?

答:金木水火土五行,应当相互保持平衡制约的关系。东方属木,西方属金,金克木。东方之木将要实,西方之金可以制约它;南方之火将要实,北方之水可以制约它,以此类推。五方与五脏相对应,东方对应肝,肝实;西方对应肺,肺虚。泻南方心火,补北方肾水。南方五行属火,火为木之子;北方五行属水,水为木之母。水克火,“子能令母实”是东方肝实的病因,针对其病因,泻心火以制木,心火得泻,火不乘金,金不受克,故西方不虚而金能平木。“母能令子虚”是针对治疗而言的,即肾为肝母,滋补肾水,以助克火之力,水胜火,则心火不至于偏旺,心火受抑制,不能刑金,因此西方不虚,金能平木。医经说,如果连虚实都判别不清,虚证都无法治疗的话,就更别说治疗实证了。因此判清疾病的虚实十分重要。

【按语】

本难主要论述了肝实肺虚应用泻火补水法的原理,强调了治疗中的整体观念,应注重判清虚实。

东方属木代表肝,西方属金代表肺,东方实,西方虚,即肝实肺虚证;南方属火代表心,北方属水代表肾,泻南方,补北方,即补肾泻心。此即《难经》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提出的“泻火补水”的法则。

肝实肺虚证的“常治之法”应当补金泻木,但本难却以泻火补水法治疗,这是运用“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法则而制定的变通之法。其基本含义是:五脏之间既要有生,又要有克,才能维持机能活动的协调有序。东方实、西方虚,是肝木实、肺金虚,依“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之法,肝木实,应泻其子心火;肺金虚,当补其母脾土,但肝木正盛,肝木克土,虽每日补脾,终不能敌肝木正盛之势;虽然土能生金,但金受火克,补脾仍显杯水车薪,得不偿失。所以《难经》提出泻火补水之法,不补土,不补金,而是泻南方,泻肝之子以夺其肝气,使肝木无过,肺金不虚,使金生水,则肾水得补;补北方,专补肾水,一则可制心火,二则可生肺金,心火受抑,不克肺金,以济其肺气,使金自平,金生水,故能补水。水足金旺,则金能平木。

七十六难

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21]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22]。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23]。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译文】

问:什么是补泻呢?当需要补虚的时候,应该如何取气?需要泻实的时候,又应该如何散气呢?

答:补虚的时候,从卫分取气,即先浅刺,得气后推向深处,以收敛流散之气入内;泻实的时候,从营分散气,即先深刺,得气后提至浅处,以放散积滞之气外出。当阳经经气不足而阴经经气有余时,应当先补益阳经经气,然后再泻阴经经气;当阴经经气不足,阳经经气有余时,应当先补益阴经经气,然后再泻阳经经气。这就是针法补泻的要点。

【按语】

本难主要论述了补泻的方法与步骤。当有需要补泻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先补正,再祛邪,这与《灵枢·终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的论述相通。

同时本难也强调了营卫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这就是营卫补泻法。说明在进针得气后,从卫分取气,由浅向深按插,推而纳(进)之,以按为主,从卫分引气深入,将针推进下插的为补法。进针得气后,从营分散气,由深向浅抽提,动而伸之,以提为主,从营分引气外出以散之,将针动伸上提的为泻法。后世针灸家以此为基础,演变为以先浅后深、紧按慢提为补法,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为泻法,是临床常用针刺补泻之法。

七十七难

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上等的医生可以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将其治好,中等的医生可以将已经发生的疾病治好,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所谓“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就将其治好”,举个例子来解释一下就是,如果患者得了肝病,那么依据五行生克规律,可以推断出这个疾病将会向脾进行传变,所以提前补益脾气,让脾不受邪,预防了脾病的发生,所以说他们能够治好“尚未发生的疾病”。中等的医生,并不知晓疾病的传变规律,见了肝病就只会医治肝病,所以说他们能够治好的只是“已经发生的疾病”。

七十八难

曰:针有补泻,何谓也?

然: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24]也。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25]。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荥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26],其气之来,如动脉之状,顺针而刺之[27]。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28];动而伸之,是谓泻[29]。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30]。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

【译文】

问:针刺有补法和泻法,分别是什么呢?

答:补泻的方法并非指的都是呼吸补泻之法。通晓针刺方法的人,在针刺时,信用其左手压穴;不通晓针刺方法的人,只信用持针的右手(即上文所说的“呼吸补泻法”)。针刺的时候,应当用左手按压住所刺的穴位,用手指在进针穴位上,轻弹皮肤,使脉络和肌肉怒张,气血贯注,用爪甲向下掐切进针穴位,固定针穴的同时可使皮肤感觉变迟钝,减轻进针痛感。等到手指下的感觉如同脉搏跳动,表示气已至,此时应当乘气至而针刺,得气后,即将针推进而纳入深部,以济气之不足,这就是补法;得气之后,摇动针身浅提,以引气外出,泻其滞气,即为泻法。如果不得气的话,应采用男子浅提、女子深插的行针方法激动经气,以候气来。如果还不得气,则预后不良。

【按语】

本难主要论述了针刺补泻的基本手法,强调了左手配合针刺的重要性。《难经》强调左右双手行针,针刺操作时,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多为右手;按压穴位局部的手称为“押手”,多为左手。《灵枢·九针十二原》也有“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即右手将针刺入穴位时,左手要加以辅助配合。双手行针法被后世针灸医家广泛应用。

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运用好针具。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在进针的时候,要先用左手按压所要针刺的穴位处,通过弹、爪等法在进针前要激发脉气,进针后要寻按脉气,调整气机,本难中“知为针者,信其左”的论述,为《难经》对针刺理论深入详细的阐发。

七十九难

曰:经言迎而夺之[31],安得无虚?随而济之[32],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33],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运用迎而夺之的泻法,哪能不会使邪气由实转虚呢?运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又哪能不会使正气由虚转实呢?虚证用补法,以充实正气,在于要有若得若失的感觉;实证用泻法,使邪势虚弱,也在于要产生若有若无的感觉,这是怎样解释的呢?

答:迎而夺之的泻法,是按照五行的母子关系,在子穴施行泻法;随而济之的补法,是在母穴施行补法。例如属火的心经发生病变时,因为火能生土,就当针泻手厥阴心包经属土的输穴(大陵),这就是所谓迎而夺之的泻法。因为木能生火,针补手厥阴心包经属木的井穴(中冲),这就是所谓随而济之的补法。至于正邪的盛衰,在针下的感觉,就是坚紧有力和濡软无力的意思。在进行补虚时,针下感觉气来坚实有力的是得气;在进行泻实时,针下感觉濡软空虚的是气已失散。所以说,若有所得,若有所失。

【按语】

本难主要依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相生的次序确定迎随补泻手法的使用,即将子母补泻法与迎随补泻法相结合,提出了“子母迎随补泻法”。《难经》母子配伍方法的应用主要是补母泻子法,指出心火之实证取其输穴(土)即子穴泻之,体现了五输穴“实则泻其子”理论的运用;心火之虚证取其井穴(木)即母穴补之,是对五输穴“虚则补其母”理论的运用。同时本难还提出了对补泻正确与否的判断方法——“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

八十难

曰:经言有见[34]如入,有见如出者,何谓也?

然:所谓有见如入[35]者,谓左手见气来至乃内针,针入见气尽乃出针[36]。是谓“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也。

【译文】

问:医经中说,经气来去时针下的感觉“有见如入,有见如出”,这是什么意思呢?

答:所谓的“有见如入,有见如出”,就是说先用左手按压穴位之处,待到指下感觉经气到来时才将针刺入,针入之后,待针下感觉经气已尽,于是出针。这就是所谓的“有见如入,有见如出”之意。

八十一难

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

然:是病[37],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38]。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不要实证用补法、虚证用泻法,不要损其不足而补其有余,指的是寸口脉象,还是疾病本身的虚实?损益情况是怎样的呢?

答:不是指寸口的脉象,是指疾病本身所有的虚实而言。假使肝实而肺虚的病,肝五行属木,肺五行属金。金与木之间,可通过相互制约的关系求得平衡,所以对这种肝实肺虚的疾病,应当知道金有克木的作用,采取补肺金而克肝木的疗法。相反的,如果是肺实而肝虚的疾病,肝木之气已经很微弱,在施行针法时,不去补益虚而不足的肝木,反而再次补益实而有余的肺金,这就是对已充实的再行补法,使其更为充实,对已虚弱的再用泻法,使其更为虚弱,错误地损其不足,补其有余。这些就是中等医工的草率粗心所造成的祸害。

【按语】

本难强调了治疗要辨清虚实,以及治法是泻实还是补虚,不能让实者更加实、虚者更加虚的道理。

针灸补泻的目标是达到阴阳平衡,“平”是《难经》针刺原理中出现最多的观点,针刺的目的是“以平为期”,即阴阳平衡,阴阳平衡的标志则是取得了好的“疗效”,即患者病痛的消失。所以“疗效”是检验针灸医生补泻正确与否的标志。疗效不好,说明气机没有平衡,医生还要继续调气,直至出现疗效;病症加重了,说明医者反而将患者的气机调乱了。针刺补泻失误,轻者乱其气血,加重病情;重者绝气危生。所谓“上工平气,中工乱经,下工绝气危生”(《灵枢·根结》)。

【注释】

[1]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生我者母,我生者子。根据五行学说“母能令子虚,子能令母实”的理论,对某一脏(经)的虚证,应用补其母脏(经)或母穴的方法治疗;实证则应用泻其子脏(经)或子穴的方法治疗。

[2]当先补之,然后泻之:系衍文,当删。滑寿注:“先补后泻,即后篇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之意,然于此义不属,非阙误即衍文也。”

[3]正经自生病:其含义同前面四十九难的“正经自病”。这里的“正经”,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经别”,即经脉的“内行线”,指经脉向内连通五脏的经络以及五脏之间彼此相连的经络。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为表里的阳经经脉(合)。这种关系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更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

[4]他邪:既包含了外感病因,也包括了他经的传变。

[5]致:取也。引持:提引。引持之阴,谓提举针体,以引肝肾阴气上达阳分。滑寿注:“春夏气温,必致一阴者,春夏养阳之义也。初下针,即沉之至肾肝之部,俟其得气,乃引针而提之,以至于心肺之分,所谓致一阴也。”

[6]推:送也。内:纳入。推内之阳,谓将针插入,以推送心肺的阳气深达阴分。滑寿注:“秋冬气寒,必致一阳者,秋冬养阴之义也。初内针,浅而浮之至心肺之部,俟其得气,推针而内之,以达于肾肝之分,所谓致一阳也。”

[7]无:通“毋”,不要、禁止的意思。

[8]卧针而刺:指横刺。

[9]摄:牵曳引持。按:按摩。摄按,就是以手往来按摩,目的是使所针之处的卫气散开。

[10]滑寿注:“荣为阴,卫为阳,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荣也。刺阴者,先以左手按所刺之穴,良久,令气散乃内针,不然,则伤卫气也。”

[11]经脉之气的运行,均有一定方向,即《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凡迎着经脉之气运行方向进行针刺,叫作迎,逆针以夺其气,是为泻法;随着经脉之气运行的方向进行针刺,叫作随,顺针以济其气,是为补法。

[12]方,法也。在,察也。滑寿注:“内为阴,外为阳,表为阳,里为阴,察其病之在阴在阳而调之也。”

[13]气少:指经气微少。

[14]使:用,这里指使用补泻之法。

[15]滑寿注:“故设当刺井者,只泻其荥。以井为木,荥为火,火者,木之子也。详越人此说,专为泻井者言也。若当补井,则必补其合,故引经言补者不可以为泻,泻者不可以为补,各有攸当也。”

[16]张世贤注:“井属木,春王肝木而应井,肝木有邪,井能主之,春刺井以除肝邪,恐木克土也。”余准此。

[17]徐大椿注:“其病众多,言五者之变,不可胜穷。四时有数,言病虽万变,而四时实有定数,治之之法,总不出此,其道简约易行。”

[18]东方言肝木,西方言肺金,南方指心火,北方指肾水。草刈三越注:“东方实四句,当言虚劳证因也。东方实,西方虚,此两句言病证;泻南方,补北方,此两句言病因而及治法也。”

[19]更相平:更递相制约。任锡庚注:“欲,将然也。东方之木将实,西方之金当可平之;南方之火将实,北方之水当可平之,此金克木,水克火,乃五行自然之性……文固以四方立言,而大义则应于人身脏腑也。必令如此,乃得脏腑之平。”

[20]滑寿云:“金不得平木,‘不’字疑衍。”并注:“泻南方火者,夺子之气,使食母之有余;补北方水者,益子之气,使不食于母也。如此则过者退,而抑者进,金得平其木,而东西二方,无复偏胜偏亏之患矣。”

[21]气,泛指经气。取气,取其气以补虚。置,弃置、放散的意思。置气,散其气以泻实。

[22]荣、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荣卫,这里代表部位的深浅。从卫取气,即先浅刺,得气后推向深处,以收敛流散之气入内,为补法。从荣置气,先深刺,得气后提至浅处,以放散积滞之气外出,为泻法。

[23]阴气,阴经之气。阳气,阳经之气。补、泻,即上述“从卫取气”之补,“从荣置气”之泻。

[24]呼吸补泻之法,吸气进针,呼气出针,摇大针孔,为泻法;呼气进针,吸气出针,按压针孔,为补法。见于《素问·调经论》《素问·离合真邪论》。

[25]信:信赖、善用的意思。信其左,言在针刺时,用其左手押穴,即下文“弹而努之,爪而下之”。信其右,只用持针的右手,即上文“呼吸出内针”。

[26]弹:以指弹击所针穴处的皮肤。努:怒张,指脉络肌肉紧张。弹而努之:在进针穴位上,轻弹皮肤,使脉络和肌肉怒张,气血贯注。爪而下之:用爪甲向下掐切进针穴位,一可起到固定针穴作用,二可使皮肤感觉变为迟钝,减轻进针痛感。

[27]顺:循、乘。顺针而刺之,即乘其气至而刺。

[28]内:纳入深部。推而内之,是谓补:得气后,即将针推进而纳入深部,以济气之不足,这就是补法。

[29]动:摇动。伸:舒展。动而伸之,是谓泻:摇动针身浅提,以引气外出,泻其滞气,即为泻法。

[30]外、内,指浅刺、深刺的提插法。男外女内,即男子浅提、女子深插的方法,以此提插法激动经气,以候气来。

[31]迎:逆。夺:强取。迎而夺之:迎逆经脉之气而强取的泻法。

[32]随:顺。济:援助、增益。随而济之:顺随经脉之气而助益的补法。

[33]滑寿注:“此假心为例,而补泻则云手心主,即《灵枢》所谓少阴无俞者也。”

[34]见:同“现”,出现、显现的意思。下同。

[35]滑寿云:“所谓‘有见如入’下,当欠‘有见如出’四字。”当补。

[36]滑寿注:“有见而入出者,谓左手按穴,待气来至乃下针;针入,候其气应尽而出针也。”

[37]滑寿云:“‘是病’二字,非误即衍。”可从,当删。

[38]当知金平木:理当佐金平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