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难

二十一难

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99],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100]也,此大法。

【译文】

问:医经说人的形体出现了病态,但是脉象没有显现出病象,预后较好;脉象已经显现出病态,而形体却没有病态,是预后不好的征象。这是为什么呢?

答:人的形体出现了病态,但是脉象没有显现出病象,并不是真正形体有病却脉象正常,而是呼吸的次数与脉搏的次数在比例上不相符合,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

【按语】

本难强调了形体病症和脉象应该是一致的,所谓无病,不过是有些人的脉率和呼吸数没有正常地对应,而使人不易发现疾病罢了。

本难从形证与脉象的“病”与“不病”估测病情的预后死生。“形病脉不病”指形体出现病状,脉象尚无大异,如脉搏迟数尚在正常范围,但“息数不应脉数”,即呼吸气息迟缓低微。由于脉象反映内在脏腑气血的状况,为病的根本,形身虽显病态,但脉象正常则说明内部脏腑气血尚未衰败,故预后较好。“脉病形不病”则指脉已现病态,特别是脉之胃、神、根已经失常,但形体尚未出现明显病状,说明脏腑气血已衰败于内,故预后不良。说明脉象作为脏腑气血生理病理状况的反映,往往能够提示病之本质。

诊病重视疾病预后吉凶死生的预测,是中医诊法学说的一大特色,对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恶化,挽救危亡,有重大意义。

《难经》从一难至二十一难,在《内经》脉学成就的基础上,用了全书约四分之一的篇幅集中论述了脉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其实践意义。特别是在独取寸口诊脉方面,又有所创新。《内经》虽有“气口独为五脏主”之说,但诊脉并非独取寸口,实际上是以三部九候法为主。《难经》则提出寸口为“脉之大会”“五脏六腑之所终始”,诊脉时“独取寸口”,并系统论述了这种诊法的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