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难

二十九难

曰:奇经之为病何如?

然:阳维维于阳,阴维维于阴,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30]

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为病苦心痛。

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

冲之为病,逆气而里急。

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任之为病,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妇子为瘕聚[31]

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32]

此奇经八脉之为病也。

【译文】

问:奇经八脉发生病变,是什么样的呢?

答:阳维脉维系阳经,阴维脉维系阴经,如果阴维脉、阳维脉不能相互维系,就会出现心情抑郁,周身倦怠乏力,不能控制自己的动作。

如果阳维脉出现病变就会出现恶寒发热的症状,如果阴维脉出现病变就会出现心胸部疼痛的症状。

阴跷脉出现病变,就会出现属阳的外侧筋脉迟缓,属阴的内侧拘急的症状。阳跷脉出现病变,就会出现属阴的内侧迟缓,而属阳的外侧拘急的症状。

冲脉病变,就会出现气逆上冲、腹中疼痛的症状。

督脉病变,就会出现脊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昏厥的症状。

任脉病变,腹部常出现急结疼痛的症状,男子可表现为七种疝气,女子可表现为瘕聚。带脉病变,就会出现腹部胀满,如同坐在冷水中一样。这些就是奇经八脉出现的病证。

【按语】

本难主要论述了奇经八脉的病证。《内经》对奇经八脉的病症论述较多,散见于《素问·骨空论》《灵枢·经脉》《灵枢·海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举痛论》等。《难经》对奇经八脉的病理变化、症状的论述则集中于本难之中。所论病变,多为奇经单经病变,也有二经同病者。在论述各经病变时,时有对其病理变化的概括性分析,为后世对奇经病变的认识及其临床应用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注释】

[1]度数:是指经脉长短的尺寸数。

[2]注:是形容像水一样流通灌注。

[3]朝:是汇集的意思。

[4]始终:指经脉的表现。

[5]《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藏为纪,阴阳定矣。”此节承上文决死生之义,而借经文以问脉之终始,推测预后。

[6]始:脉象有生机。

[7]终:脉象衰败。张世贤注:“十二经脉,变见于寸口、人迎,周流不息而谓之始;绝塞不通,各随其经,死各有形而谓之终。”

[8]肉濡而却:“濡”与“软”通,就是柔软。却,是退缩的意思,这里指肌肉萎缩。

[9]笃:严重,重视。

[10]肉满:《灵枢·经脉》作“人中满”,于义更得。

[11]筋者,聚于阴器:阴器是指生殖器,聚于阴器的筋,主要是指经筋。

[12]皮节伤:津液缺少而引起的皮毛焦枯。

[13]黧:《难经集注》作“黎”。杨玄操注:“黎,人所食之果,取其黄黑。”

[14]滑寿注:“三阴,通手足经而言也。《灵枢》十篇作五阴气俱绝,则以手厥阴与手少阴同心经也。”

[15]转:指眼球上翻。滑寿注:“目眩转、目瞑者,即所谓脱阴者目盲,此又其甚者也,故云,目瞑者失志而志先死也。四明陈氏曰:‘五藏阴气俱绝,则其志丧于内,故精气不注于目,不见人而死。’”

[16]绝汗:张寿颐注:“阴阳相离而腠理自泄,绝汗乃出,乃阴气绝于里。而孤阳无根,不能自摄,脱亡于外,洄溪谓阳不附于阴者,其旨如是,即所谓亡阳者是也。”

[17]滑寿注:“此篇问答,谓五脏六腑配手足之阴阳,但十一经耳。其一经者,则以手少阴与心主各别为一脉,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以此一经并五脏六腑共十二经也。”

[18]玄医注:“心主包络于外,三焦包络于周身,俱有质而无形。凡物之貌,长短方园椭角之类,谓之形也。然则心主形者,心形是也;三焦形者,身形是也。此有名无形之谓也。”

[19]脾之大络:即足太阴脾经的大包络。

[20]拘:限制。奇:一说作“异”,指奇经功能异于十二经;一说没有配偶称奇。虞庶注:“此八脉,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所以经言八脉不拘于经,以此验也。”

[21]不然:《脉经》“然”作“虞”。虞,有预料之意,义顺,应据改。

[22]李时珍《奇经八脉考》:“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霶霈妄行,流于湖泽,此发《灵》《素》未发之秘旨也。”

[23]并足阳明之经:《素问·骨空论》作“并足少阴之经”。滑寿注:“按冲脉行乎幽门、通谷而上,皆少阴也,当从《内经》。”

[24]季胁:又名季肋,在侧胸部最下最短的肋骨处。

[25]回身一周:《太素》杨注引文“回身”上有“为”字。杨上善云:“一周,亦周腰脊也,故带脉当十四椎,束带腰腹,故曰带脉也。”

[26]“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十二字,上下文义不属。《太素·经脉之三》“阴阳维脉”杨注引“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十字,是在“人(当作血)脉隆盛”句上,可参。

[27]滑寿注:“阳维阴维,维络于身,为阴阳之纲维也。阳维所发,别于金门,以阳交为郄,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臑俞;与手足少阳会于天窌,及会肩井;与足少阳会于阳白,上本神、临泣、正营、脑空,下至风池;与督脉会于风府、哑门,此阳维之起于诸阳之会也。阴维之郄曰筑宾,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又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此阴维起于诸阴之交也。”

[28]“而人脉”句:《太素》杨注引作“血脉”。丁锦注:“此言十二经亦不能拘八脉,故复以图设沟渠喻十二经,深湖喻八脉。圣人不能拘通者,言十二经脉之气血隆盛,入于八脉,而能复令八脉之气血反于十二经也。”

[29]砭射之:砭,是砭石,即用石片扎刺皮肤,为远古时代治病工具。射之,就是射刺放血的疗法。

[30]怅然失志:形容失意而郁郁不舒。溶溶,形容体倦乏力的病态。张寿颐注:“阳维维阳,阴维维阴,盖以此身之真阳真阴而言。阴阳不能维系,故怅然失志,阳气耗散而索索无生气也。溶溶不能自收持,阴液消亡而萎软无力也。”

[31]瘕聚:形容腹部有包块的病证。瘕是结聚浮瘕,推移乃动,假借他物而成形。聚是积聚,痛无常处。

[32]张寿颐注:“带脉在腰,围身一周,故带病则腰无约束,而阳气不振,乃宽纵而畏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