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

一难

曰:十二经[1]皆有动脉,独取寸口[2],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3],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4],荣卫[5]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译文】

问:分布在人体的十二条正经在特定的部位都有搏动应手处,为何单独取寸口脉,作为诊断五脏六腑病变轻重及预后好坏的方法呢?

答:寸口,是十二经脉的总汇合处,属于手太阴肺经的搏动应手处。正常人一呼脉行走三寸,一吸脉行走三寸,一呼一吸称为一息,脉行走六寸,在一昼一夜中,人有一万三千五百次呼吸,脉气行走于身体五十个周次。漏水下注百刻的时间,营血卫气白天在全身行走二十五个周次,晚上也在人体行走二十五个周次,合起来为一周。五十个周次后再次交汇于寸口手太阴肺经。正因为寸口为五脏六腑的起止点,所以诊脉要诊寸口脉。

【按语】

第一难所讲述的内容非常重要,正是这一难使得《难经》成为中医学奠基的四大经典之一。我们现代中医临床讲求的望、闻、问、切“四诊”里面的切脉诊法,严格来讲是从《难经》开始的。《黄帝内经》里面讲述的切脉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寸”(寸口)、“尺”(小臂内侧)切脉法,寸口、人迎对比法,三部九候法等。将“切脉”固定于“寸口”这个位置,即“独取寸口”的说法是《难经》首次强调的,所以说《难经》的第一难为后世的诊脉技术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