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难
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45],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46]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47],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见到病人面色呈现出某脏主色,却诊不到该脏所主之脉,反而诊到相克之脏的主脉,病情多预后较差,若诊到相生之脏所主之脉,病情预后较好。色诊与脉诊当相互参照对应,这在临床上是如何运用的呢?
答:五脏有五种不同的颜色,都能反映于面部,也应与寸口的脉象、尺肤的色泽相对应。假如病人面色发青,脉象应当弦而急;其面色发红,脉当浮大而散;面色发黄,脉当从容和缓而稍大;面色发白,脉当浮涩而偏短;面色发黑,脉当沉濡而兼有滑象。这就是所谓的五脏的色与脉相互对应的征象。
脉象频数,尺部的皮肤也显现热象;脉象急促,尺部的皮肤也发紧;脉象和缓,尺部皮肤也相应和缓;脉象涩滞,尺部皮肤也涩滞;脉现滑象,尺部皮肤也出现滑象。
五脏各自有其相应的声音、颜色、气味、味道,应当与寸口脉、尺内皮肤相对应,如果没有相对应,则为病态。假如面色发青,其脉象却浮涩而短,或脉象体大而和缓,均为相克的脉象;如果出现脉象浮大而散,或者脉体小而偏滑,均为相生的脉象。
医经上说,察面色、切脉、按尺肤这三种诊断方法,能掌握其中一种的是下工,能掌握其中两种的为中工,能掌握其中三种方法的为上工。上工治病,治疗十人,可使九人痊愈;中工治病,治疗十人,可使七人痊愈;下工治病,治疗十人,可使六人痊愈,这就是色脉尺肤诊法的配合应用。
【按语】
本难讲述的是色脉尺肤诊法的配合应用,强调了要准确判定病情,确定病位、病性,同时强调了多诊合参,特别是色脉合参的重要性。
《难经》虽以诊脉至要至精,具有“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功,但亦将脉诊作为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之一,具体诊病,必须把脉象与其他诊病方法所得诊病资料参合分析,才能准确把握病机,诊断病证,故本难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其论述贯彻了“能合脉色,可以万全”的四诊合参原则。
十三难之色脉相应图
十三难之色脉相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