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难

四十七难

曰: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头者,诸阳[83]之会也。诸阴脉[84]皆至颈、胸中而还,独诸阳脉皆上至头耳,故令面耐寒也。

【译文】

问:为什么人的头面比身体的其他地方更耐寒呢?

答:人有十二正经,分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人的头部是手足各阳经会聚之处。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足三阴经从足走颈、胸,三阴经分别经过手足,阴不胜寒,所以人手脚不耐寒。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到足,手足三阳经都经过头部,阳能胜寒,所以人面部耐寒。

【注释】

[1]本难所引文字,与《灵枢·营卫生会》篇大同小异。“乃传于五脏六腑”,彼作“以传与肺”;“荣”,彼作“营”。

[2]三焦者:《说文》曰:焦,火所伤也。《素问》曰:凡气因火变则为焦。唐代杨玄操和宋代杨康侯曰:焦,元也,天有三元之气,所以生成万物。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气,以养身形。

[3]禀:禀受。生:应作“主”讲,据下文“主内而不出”“主腐熟水谷”“主出而不内”为证。

[4]治:滑寿注:“犹司也,犹郡县治之治,谓三焦处所也。或云,‘治’作平声读,谓三焦有病。当各治其处,盖刺法也。”即一作治理处所讲,一作针治部位讲。张寿颐:“伯仁以‘治’字作处所解,甚是。”

[5]“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者是”十四字,滕万卿:“疑是古来注语,误入正文中者。”可参。

[6]下焦者:杨注有“自脐之下”四字。清代莫熺有“在脐下”三字。

[7]当:《说文解字》中为遮挡意。

[8]其府在气街:宋代虞庶曰:“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是穴乃足阳明脉气所发。”《灵枢·卫气》:“请言气街,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头有气街,胫有气街。”徐大椿注:“府,犹舍也,藏聚之主,言其气藏聚于此,《素问·骨空论》:‘冲脉起于气街。’注曰:‘足阳明经,在毛际两旁是也。’”

[9]五脏俱等:五脏都是等同的。清代莫熺言:“五脏具相等同。”

[10]心者血,肺者气:《五行大义》引文“者”作“主”。徐大椿注:“《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盖营行脉中,故血为营;卫行脉外,故气为卫。”

[11]滑寿注:“‘四明陈氏曰:此特言其位之高下耳。若以五脏德化论之,则尤有说焉。心肺既以血气生育人身,则此身之父母也。以父母之尊,亦自然居于上矣。’《内经》曰:‘膈肓之上,中有父母,此之谓也。’”

[12]肝为乙木,与庚金相合,从夫之性多,固非纯木。

[13]乙:天干合五行为阴木;角:天干配五音,甲乙角。

[14]柔:阴也,妻也。

[15]释:《说文解字》中有“释者,解也,散也”。微:此处非绝对微小,渐盛渐若之意。可证在本难言:“肺熟而复沉”“肝熟而复浮者”。

[16]杨注:“木生于亥气而王于卯,故云行阴道多。”肝在下,又经为厥阴,行人之阴处多,亦可佐证(此处与合化之意不一)。

[17]庚辛为金,五音配商。

[18]阴辛金配阳丙火,夫妇立,辛被制为柔。

[19]杨注:“金生于巳,王于酉,故云行阳道多。”

[20]熟:《说文解字》释“食饪也”。《广韵》释“成也”。杨注云:“熟论死矣。”

[21]《十变》:古医经名,今已无考。

[22]泣:一曰泪。

[23]言:一曰笑。

[24]肝心肺各藏一神,脾肾各藏两神,合七神。

[25]《灵枢经》: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26]《灵枢经》: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27]《灵枢经》云:“肾藏精与志,专意而不移者也。意之所在谓之志,又云守其精者谓之志。”

[28]《灵枢经》云:“意主所思,智主所记。”

[29]本脏本腑的直观距离。

[30]玄医注:“心主荣,肺主卫。荣卫运身表而如天道,故在上;大小肠主传导而如地道,故居下,不得不相远也。”

[31]滑寿注:“谓诸腑为清净之处者,其说非也……盖腑体为阳,而用则阴,《经》所谓浊阴归六腑是也。云诸腑皆阳,清净之处,唯胆足以当之。”

[32]肠:南京中医学院(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难经校释》:“《释名》说:‘畅也。’腑既是泻而不藏,故宜通畅。这里把胃、胆、膀胱都称为肠,其意可能在此。”

[33]左、右:不能以形态部位的左右来看待,应该从阴阳水火的关系来理解。袁崇毅注:“古时尚阴阳,越人创左肾右命之说,即寓左水右火之意。”滕万卿注:“肾一脏中,寓阴阳二气,虽有两枚,然其气相通,固一水脏,唯使人知阴中有命门之阳也。”

[34]诸:当作“谓”。神精之所舍,指神气和精气藏舍的处所。

[35]系:维系。原气,即元气,即肾间动气。原气之所系,指命门是维系元气生生不已的所在。

[36]徐大椿注:“发起,言其本之所出。通,言其气之所注。”

[37]当上关于九窍:《灵枢·脉度》作“常内阅于上七窍”,可据改。阅,经历,有通达的意思。

[38]徐大椿注:“鼻和、目和五项。《经》作肺和、肝和。盖脏气和则七窍应,以见上关之故。若云鼻和目和,则七窍岂能自和?此又与发问之意不相顾矣。”可参。

[39]滑寿注:“五脏,阴也,阴不和则病于内;六腑,阳也,阳不和则病于外。”

[40]营:运行。

[41]宋代丁德用曰:“诸阴不足,阳入乘之,为覆。诸阳不足,阴出乘之,为溢也。”

[42]五脏六腑应天地,五行为地应五脏,六气为天应六腑。

[43]滑寿注:“古益袁氏曰:所谓三焦者,于膈膜脂膏之内,五脏六腑之隙,水谷流化之关,其气融会于其间;熏蒸膈膜,发达皮肤分肉,运行四旁,曰上中下,各随部分所属而名之,实元气之别使也。是故虽无其形,倚内外之形而得名;虽无其实,合内外之实而为位者也。”

[44]清代莫熺言,外腑指真经手少阳。外,另外。三焦有名无形,不与五脏相配,是五脏相合之外的一腑,故名外腑。

[45]正:指与五脏相合的正腑。

[46]徐大椿注:“三焦与心主为表里,但心主为心之宫城,虽其经属手厥阴,实即心之外膜,与心同体,自不得别分为一脏,而三焦则决渎水道,自成一腑,不得以不偶于脏,遂不以腑名之。”

[47]《难经经释》徐注:“此以五行长生之法推之也。木长生于亥,火长生于寅,金长生于巳,水土长生于申,以其相生,故互相为用也。”所谓“五行长生之法”,是五行学说中一般的五行相生之外的另一种相生规律,因其隔四相生,故称“五行长生”。其将十二地支按东南西北顺次排列,并与五行相配,即寅卯属木配东方,巳午属火配南方,申酉属金配西方,亥子属水配北方,丑辰未戌属土配中央。《淮南子·天文训》云:“金生于巳,壮于酉,死于丑,三辰皆水也。水生于申,壮于子,死于辰,三辰皆金也。故五胜,生一,壮五,终九。”故曰“金生于巳”“水生于申”(干支生旺死绝,详见下表)。

[48]以:同“与”。

[49]亲:亲近。

[50]太阴,这里指冬季。太阳,这里指夏季。

[51]两心:两种取向。

[52]大:指胃的外周长。

[53]尺、寸:古代长度单位。依周制,一尺合现在23.1厘米,一尺十寸,十尺一丈。

[54]径:直径。

[55]横屈:横位弯曲。

[56]升、斗:古代容积单位,参考汉制,一斗2000毫升,一斗十升,一升十合。

[57]少半:约等于三分之一。

[58]大半:约等于三分之二。

[59]二:《难经集注》作“四”,应据改。斤:这里指古代计量标准,与今不同。

[60]七孔三毛:张寿颐引《列子》中语“心之七孔,本是古人习惯之常语”,三毛,指乳头肌与瓣膜之间的腱索。

[61]散膏:张寿颐认为即胰腺组织。

[62]圊:厕所。再至:人一日两次如厕。

[63]《灵枢·平人绝谷》篇“日中”前有“一”字。

[64]飞:通“扉”,门扇。口唇开合如门扇开闭。

[65]户:单扇门。齿上静下动,如单扇门。

[66]厌:通“掩”。当食物进入时会遮掩住气道。

[67]贲:与“奔”同,食物奔向胃中。

[68]太仓:太,即大。太仓是胃之别称。幽:《康熙字典》《玉篇》释义为“深远”。此句意指食水谷过幽门不再复出,幽远不可回还。

[69]阑:遮阑。此门以泌别清浊。

[70]魄:肺之神,大肠为肺之腑,故称魄门。

[71]冲:要道。七冲门,指消化道中七个关口要道。

[72]八会:指人脏、腑、筋、骨、髓、血、脉、气八者会聚的地方。

[73]太仓:本系胃的别名,此指穴名,即中脘,属任脉。滑寿注:“太仓,一名中脘,在脐上四寸,六腑取禀于胃,故为腑会。”

[74]季胁:本系软肋部的统称,此指章门穴。滑寿注:“季胁,章门穴也,在大横外直脐季胁端,为脾之募,五脏取禀于脾,故为脏会。”

[75]滑寿注:“足少阳之筋,结于膝外廉,阳陵泉也,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又胆与肝为配,肝者筋之合,故为筋会。”

[76]绝骨:即悬钟穴,因可治髓热证,故为髓会。

[77]鬲俞:第七椎下旁开一寸半,属足太阳经穴,能治诸血证。

[78]大杼:第一椎下旁开一寸半,属足太阳经穴。张世贤注:“诸骨自此擎架,往下支生,故骨会于大杼也。”

[79]太渊:在腕横纹上桡动脉外侧,寸口诊脉处。《素问·经脉别论》:“肺朝百脉。”一难中有“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故脉会太渊。

[80]“外一筋直两乳内也”,《史记正义》引无此八字,疑是后人旁注,当删。丹波元胤注:“三焦直指上焦而言,若《内经》专下焦为三焦”,此外,三焦指膻中穴而言。盖膻中为气海,故气会膻中(三焦)。

[81]通:《甲乙》作“利”。

[82]精:清爽,精神饱满的意思。

[83]诸阳:指手足三阳经脉。

[84]诸阴脉:指手足三阴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