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难
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38]?
然:伤寒[39]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40],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阳浮而滑,阴濡而弱[41];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者,皮肤痛,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译文】
问:伤寒病有几种?它们的脉象如何辨别呢?
答:伤寒病包含五种,分别称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它们的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脉的阴阳分别,寸为阳,尺为阴,轻取为阳,重取为阴。中风脉寸浮而滑,尺濡弱,轻取浮缓,重濡软。湿温脉,湿为阴邪,阻遏阳气,又在表,故寸脉濡弱;暑热内蕴,邪盛而郁遏,故尺脉小急。伤寒脉,寒邪在外,正气在里,势均力敌出现盛状,寒主收引见紧脉,寒则涩而不流,寒伤营,脉见涩。热病脉,因热而病,寸尺脉都浮,热与心通,心主血,见脉滑,热为阳脉浮,外盛则里虚,里气血皆有不足,可见散涩脉,温病脉,因属疫疠之气,归经无常,应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或针刺或用药各归其经。
问:伤寒的病有用发汗法治愈的,用了泻下法就见危症死症的;也有用发汗法,汗出后造成危症死症,用泻下法就能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
答:阴邪在表,正邪不定,数动正气,邪随汗出,自然病愈,若用泻下法则中气受伤,邪随之入里,正阳伤而邪气盛,见危见死。阳盛热多,阴虚津精亏少,误用发汗,促使津液耗竭,预后不良,若用泻下法则热气除,自然病愈。
问:寒热证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呢?
答:表皮寒热的,皮肤不能贴着芦苇竹子类编制的席子,毛发干燥毛糙,鼻腔发干,不能发汗;肌肉有寒热者,肌肉疼痛,唇干舌枯,也不可发汗;骨有寒热,人焦躁不安,汗出如注不止,牙齿干枯而疼痛。
【按语】
本难论述了“伤寒有五”,从尺寸分阴阳以诊断、鉴别各种不同类型的外感热病。通过寸口脉位的阴阳划分,体现了《内经》所说的“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的诊法原则,为疾病的阴阳病机辨析提供了脉诊方面的重要诊断资料。同时,本难接过《素问·热论》伤寒的话题,明确地将伤寒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概念,对后世解释伤寒与伤寒书籍的撰写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