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难
2025年09月26日
七十九难
曰:经言迎而夺之[31],安得无虚?随而济之[32],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何谓也?
然: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病[33],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运用迎而夺之的泻法,哪能不会使邪气由实转虚呢?运用随而济之的补法,又哪能不会使正气由虚转实呢?虚证用补法,以充实正气,在于要有若得若失的感觉;实证用泻法,使邪势虚弱,也在于要产生若有若无的感觉,这是怎样解释的呢?
答:迎而夺之的泻法,是按照五行的母子关系,在子穴施行泻法;随而济之的补法,是在母穴施行补法。例如属火的心经发生病变时,因为火能生土,就当针泻手厥阴心包经属土的输穴(大陵),这就是所谓迎而夺之的泻法。因为木能生火,针补手厥阴心包经属木的井穴(中冲),这就是所谓随而济之的补法。至于正邪的盛衰,在针下的感觉,就是坚紧有力和濡软无力的意思。在进行补虚时,针下感觉气来坚实有力的是得气;在进行泻实时,针下感觉濡软空虚的是气已失散。所以说,若有所得,若有所失。
【按语】
本难主要依据五输穴的五行属性、相生的次序确定迎随补泻手法的使用,即将子母补泻法与迎随补泻法相结合,提出了“子母迎随补泻法”。《难经》母子配伍方法的应用主要是补母泻子法,指出心火之实证取其输穴(土)即子穴泻之,体现了五输穴“实则泻其子”理论的运用;心火之虚证取其井穴(木)即母穴补之,是对五输穴“虚则补其母”理论的运用。同时本难还提出了对补泻正确与否的判断方法——“虚之与实,若得、若失;实之与虚,若有、若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