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八难
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
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12]。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13]。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译文】
问:五脏六腑都有五输穴——井、荥、输、经、合,这些穴位都主治哪些病症呢?
答:医经说,经脉之气微弱浅小,经气开始发出之处,像水的源头一样的地方,为井穴;经脉之气渐盛,经气开始流行,如同刚出泉的水成小流的地方,为荥穴;经脉之气较盛,经气始注,由浅渐深转流到他处,如水流渐大由浅入深灌入的地方,为输穴;经脉之气充盛,经气流行,像水在河谷中畅通流淌的地方为经穴;经脉之气盛大,经气由此向更深层次运行而汇聚于其所合的脏腑,如百川汇合流入大海的地方,为合穴。井穴主治肝木病,荥穴主治心火病,输穴主治脾土病,经穴主治肺金病,合穴主治肾水病。这就是井、荥、输、经、合五输穴主治的病症。
【按语】
五输穴是针灸学的重要内容,本难指出了五输穴各自的特点及其所主病症,为后世针灸疗法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五输穴名称,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本难中,运用取象类比的方法,以自然界水流大小和浅深的不同变化,说明五输穴命名意义。本难依据五输穴五行配属,结合脏腑生理病理提出五输穴单穴主治规律是“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概括了五输穴不同的主治特性,是后世五输穴临床应用的基础。
【注释】
[1]五:这里是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2]原:通“元”意。三焦,指上中下三焦之气。三焦为元气之别使,敷布元气于全身,其运行于诸腑阳经之中,因而添置一原穴。
[3]蚑行:虫缓慢爬行的样子。
[4]蜎:井中的虫,即蚊的幼虫,孑孓。
[5]丁锦注:“井荥俞经合,俱以五行阴阳为配偶,但有一阴一阳俱有相克,是何意也?言阳与阴配合,取刚柔之义耳。如阴井木,阳井金,是乙为庚合也。乙为阴木,合庚之阳金,故曰庚乃乙之刚,乙乃庚之柔也。……如此配合,则刚柔相济,然后气血流通不息。”
[6]太陵:大陵。本属手厥阴心主之俞,今称心之原,据《灵枢·邪客》篇,心为人体最重要的脏器,外有心包护卫,心病则心包代为受邪,故心经无俞而心包经腧穴代治,故太陵亦称心之原。也可取掌后兑骨之端(神门)。
[7]十二经皆以俞为原者:阴经以俞为原,阳经则俞自俞、原自原。十二经以俞为原,是笼统而言。
[8]叶霖注:“三焦之根,起于肾间命门,人之生命之原,十二经之根本,皆系于此。……三焦主持相火,为肾中原气之别使,是十二经之营卫流行,皆三焦之所使也,通行生气于五脏六腑之腧穴,其所留止,辄谓之原,以其原于命门动气间而得名。”
[9]张世贤注:“三焦乃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也。下焦禀原气,原气者即真元气也。上达于中焦,主受五脏六腑水谷精悍之气,化为荣卫,荣卫之气得真元之气相合,主气通行,达乎上焦,始终历乎五脏六腑也。”
[10]五脏募:是指位于胸腹部的五脏募穴,它们是经气聚集之处。“俞”通“输”,转输的意思,脏腑之气由此转输于体表。五脏俞,是指位于腰背部的五脏腧穴,均在脊两侧一寸半的足太阳膀胱经上。
[11]滑寿注:“阴病行阳,阳病行阴者,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所以阴病有时而行阳,阳病有时而行阴也。《针法》曰:从阳引阴,从阴引阳。”
[12]滑寿注:“井,谷井之井,水源之所出也。荥,绝小水也,井之源本微,故所流尚小而为荥。俞,输也、注也,自荥而注,乃为俞也。由俞而经过于此,乃谓之经。由经而入于所合,谓之合,合者,会也。”
[13]滑寿注:“井,主心下满,肝木病也,足厥阴之支,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故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心火病也。俞,主体重节痛,脾土病也。经,主喘咳寒热,肺金病也。合,主逆气而泄,肾水病也。谢氏曰:此举五脏之病,各一端为例,余病可以类推而互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