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49]。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50]。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51]。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52],此之谓也。
【译文】
问:医经上说,医者通过望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神;通过闻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圣;通过问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工;通过脉诊而知道病情的,称为巧。这是怎样解释的呢?
答:望诊是通过观察五色情况来知晓病人的病情的。前文有讲五脏各有声、音相合,气息深浅粗细各有区别,闻诊通过听且辨识声音的情况来知晓病人的病情。因五味入五脏,各有所喜各有所苦,问诊就是详细察问病人对于五味的爱好知晓病人的病情。通过切寸口脉来探知病人的病情,了解疾病的虚实,病在哪一脏、哪一腑,这就是切诊。
医经说可以通过望诊、闻诊来知晓病人病情的医者明于事理;可以通过问诊、切诊来知晓病人病情的医者医术精湛微妙。
【按语】
本难主要论述的是诊法,《难经》虽然认为诊脉至关重要,具有“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功,但同时也将脉诊作为望闻问切四诊方法之一,具体诊病,必须把脉象与其他诊病方法所得诊病资料参合分析,才能准确把握病机,诊断病证。《难经》最先强调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首先明确了四个诊法各自的特点。
【注释】
[1]诊:指症状,与体征相对,主要指病人的自我感觉。
[2]濡:通“软”。牢:清代莫熺《难经直解》:“紧牢者为实。牢沉而有力,牢守其位。”
[3]出者为虚,入者为实:出者,精气外耗,如汗吐下之类的;入者,外邪侵入,邪气内结。
[4]正经自病:这里的“正经”,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经别,即经脉的“内行线”,指经脉向内连通五脏的经络以及五脏之间彼此相连的经络。举例说明“正经自病”,如“形寒饮冷则伤肺”,受寒和食用了寒凉的食物并不是真的损伤到了肺脏,而是伤到了与肺相连通的经络,因为脏本身不能受邪,如《内经·痹论篇第四十三》中说“痹之客五脏者”(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又说“痹……其入脏者死”,看起来似乎前后矛盾,但实际上这里的“五脏痹”与“正经自病”同义,虽然以“五脏”“正经”命名,但实际上受到损伤的并非是五脏本身,而是与五脏相连通的经络。
[5]病邪侵袭人体,分为“正经自病”和“五邪所伤”两种,其中,“正经自病”的病因多为复合型的,比如“形寒饮冷”,一方面是感受了外界寒气,一方面是摄入了寒凉的饮食,两者相合,形成病因,容易伤及与肺脏连通的经络;“恚怒气逆”一方面包含了平时愤愤不平的郁怒,一方面包含了大怒,两者相合,形成病因,容易伤及与肝脏连通的经络。“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这里说到“湿伤肾”,与通常所说的“湿困脾”不同,因此有医家认为此处为误写。其实不然,《难经》里面有“湿伤肾,寒伤肺”的说法,这里的“寒”指的是天气寒冷,为“天邪”,因此易伤五脏中位置最上的肺;这里的“湿”指的是久坐湿地,为“地邪”,因此易伤五脏中位置最低的肾。强力:举重引弓弩,勉强为之,或交合过度勉强再行。
[6]有饮食劳倦:在“正经自病”中提到“饮食劳倦则伤脾”,而后文的“五邪所伤”中,伤脾的又为“饮食劳倦”,这里看上去像是不合情理,但实际上却是各有侧重,“饮食劳倦”作为一个“偏义复词”,在正经自病中偏重的是“劳倦”对疾病发生的影响,而在五邪所伤中,偏重的则是“饮食”对疾病发生的影响。前代医家虞庶曰:“正经自病,亦言饮食劳倦伤脾,今五邪亦言饮食劳倦。正经病,谓正经虚,又伤饮食;五邪病,谓饮食伤于脾而致病也。”正是此意。
[7]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身热、脉浮大,心病脉症;胁下满痛、脉弦,肝病脉症。风邪伤心,或肝病传入心,或心肝同时发病,故既有心病脉症,又有肝病脉症。下文所述脉症,义仿此。
[8]臭:孙鼎宜注:“臭,当作焦,字误。”《难经古义》作“焦臭”可从。
[9]浮大而散:徐大椿注:“浮大,心之本脉;散,则浮大而空虚无神,心之病脉。”
[10]滑寿:“‘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二句,于上下文无所发,疑错简衍文。”可从。
[11]谵:神智错乱,语无伦次。妄:胡乱。
[12]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后”与下文的“前”是按五行相生而言。木火土金水,以火而言,土未到为前方,木已过为后方。叶霖注:“病有虚邪者,如心脏属火,其病邪从肝传来,木生火,则木位居火之后,是生我者,邪挟生气而来,虽进而易退,故曰从后来者虚邪也。病有实邪者,如心属火,其病邪从脾土传来,火生土,则土传居火之前,是受我之气者,其力方旺,还而相克,其势必盛,故从前来者为实邪也。”
[13]从所不胜:“胜”与“不胜”是按五行相克而言。胜者为克,不胜者为被克。
[14]贼邪:叶霖注:“病有贼邪者,如心属火,其病邪从肾水传来,水克火,心受克而不能胜,脏气本已相制,而邪气挟其力而来,残削必甚,故曰从所不胜来者贼邪也。病有微邪者,如心属火,其邪从肺金传来,火克金,金受克而火能胜,脏气既受制于我,则邪气亦不能深入,故曰从所胜来者,微邪也。”“正邪者,如心脏止有自感之邪,而无他脏干克之邪者是也。”
[15]滑寿注:“纪氏曰:腑为阳,阳病则热有余而寒不足,故饮食、衣服、居处,皆欲就寒也。阳主动而应乎外,故欲得见人。”
[16]滑寿注:“纪氏曰:……脏为阴,阴病则寒有余而热不足,故饮食、衣服、居处皆欲就温也。阴主静而应乎内,故欲闭户独处,而恶闻人声也。”
[17]根本:指病证的根源。徐大椿注:“此指有形质之病,如癥瘕之类,故曰根本。”
[18]等:相同。
[19]贲响:有气攻而鸣响,形容腹部响声很大。“贲”,同“奔”。
[20]七传:从本脏受病起(此时已牵涉两个脏器),按照五行相克次序相传,本脏二次受病,是七个节点,滑寿引纪氏云:“自心而始,以次相传,至肺之再,是七传也。”又,吕广云:“七,当为次字之误也。此下有间字,即知上当为次。”按《素问·标本病传论》:“诸病以次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次传,是以次传其所胜。
[21]竟:终也。
[22]阴气:指精血津液。
[23]阳气:指六腑之气。
[24]肥气:五脏积病之一,杨玄操注:“肥气者,肥盛也,言肥气聚于左胁下,如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状也。”
[25]覆杯:指倒过来的杯子。又,《医心方·治积聚方》引《医门方》“杯”作“坏”,“坏”是瓦未烧者,可参。
[26]有头足:《脉经》卷六《肝足厥阴病证第一》,《针灸甲乙经》卷八《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脏脉论第一》“有头足”三字下面还有四字“如龟鳖状”。
[27]滑寿注:“咳逆者,足厥阴之别,贯膈上注肺,肝病故胸中咳而逆也。二日一发为疟,《内经》五脏皆有疟,此在肝为风疟也。”
[28]季夏:农历六月。
[29]伏梁:五脏积病之一,因积块形大如臂,伏于上腹部,像房梁一样而得名。
[30]痞:痞塞不通。
[31]黄疸:黄,脾之正色;疸,湿热之病。
[32]息贲:五脏积病之一。贲,通奔。息贲,气息奔迫,即呼吸急促的意思。因积块位于胁下,肺气不能肃降而气喘,故得名。
[33]贲豚:五脏积病之一。豚,小猪。滑寿注:“贲豚,言若豚之贲突,不常定也,豚性躁,故以名之。”
[34]瘕:此处指痢疾类。
[35]泄注:水泄如注。
[36]窘迫:急迫。
[37]切痛:如刀切痛。
[38]不:通“否”。变:通“辨”。
[39]伤寒:这里是广义伤寒,指外感发病。
[40]温病:此处指流行瘟疫病。
[41]阴阳指尺寸而言,下同。风为阳邪,伤卫在表,故寸脉浮滑;风邪开泄,汗出营虚,故尺脉濡弱。
[42]辨:同辩,能言善辩也。
[43]倨贵:明本《难经》作“贵倨”,可据改。倨,傲慢之意。贵倨,因尊贵而态度傲慢,义顺。
[44]杨玄操注:“狂病之候,观其人初发之时,不欲眠卧,又不肯饮食,自言贤智尊重,歌笑行走不休,皆阳气盛所为,故经言‘重阳者狂’,此之谓也。”
[45]僵仆直视:明本《难经》作“直视僵仆”,义长。后倒曰僵,前倒曰仆。僵仆,跌倒的意思。
[46]真头痛:滑寿注:“真头痛,其病甚,脑尽痛,手足清至节,死不治。盖脑为髓海,真气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则死。”
[47]青:通“清”,冷也。杨玄操注:“诸经络皆属于心。若一经有病,其脉逆行,逆则乘心,故曰厥心痛,是五脏气冲逆致痛,非心家自病也。心者,五脏六腑之主,法不受病,病则神去气竭,故手足为之清冷也。心痛,手足冷者,为真心痛;手足温者,为厥心痛也。头痛亦然。”
[48]滑寿云:“真字下当欠一头字,盖阙文也。”当据补。
[49]神:精湛微妙。圣:明于事理。工:技术熟练。巧:技术精巧。丹波元胤注:“夫望闻与问,以医之听视,测病之情态,故曰神、曰圣、曰工,唯诊脉一事,在于手技,故曰巧也。”
[50]滑寿注:“袁氏曰:闻五脏五声以应五音之清浊,或互相胜负,或其音嘶嗄之类,别其病也。”
[51]滑寿注:“袁氏曰:问其所欲五味中偏嗜偏多食之物,则知脏气有偏胜偏绝之候也。”
[52]滑寿注:“以外知之,望、闻;以内知之,问、切也。神微妙,圣通明也。又总结之,言圣神则工巧在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