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六难

七十六难

曰:何谓补泻?当补之时,何所取气?当泻之时,何所置气[21]

然: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22]。其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先补其阳,而后泻其阴;阴气不足,阳气有余,当先补其阴,而后泻其阳[23]。营卫通行,此其要也。

【译文】

问:什么是补泻呢?当需要补虚的时候,应该如何取气?需要泻实的时候,又应该如何散气呢?

答:补虚的时候,从卫分取气,即先浅刺,得气后推向深处,以收敛流散之气入内;泻实的时候,从营分散气,即先深刺,得气后提至浅处,以放散积滞之气外出。当阳经经气不足而阴经经气有余时,应当先补益阳经经气,然后再泻阴经经气;当阴经经气不足,阳经经气有余时,应当先补益阴经经气,然后再泻阳经经气。这就是针法补泻的要点。

【按语】

本难主要论述了补泻的方法与步骤。当有需要补泻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先补正,再祛邪,这与《灵枢·终始》“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的论述相通。

同时本难也强调了营卫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这就是营卫补泻法。说明在进针得气后,从卫分取气,由浅向深按插,推而纳(进)之,以按为主,从卫分引气深入,将针推进下插的为补法。进针得气后,从营分散气,由深向浅抽提,动而伸之,以提为主,从营分引气外出以散之,将针动伸上提的为泻法。后世针灸家以此为基础,演变为以先浅后深、紧按慢提为补法,先深后浅、紧提慢按为泻法,是临床常用针刺补泻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