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难

二十三难

曰: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1],可晓以不?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谓经脉长短之数也。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何始何穷也?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其始从中焦,注[2]手太阴、阳明;阳明注足阳明、太阴;太阴注手少阴、太阳;太阳注足太阳、少阴;少阴注手心主、少阳;少阳注足少阳、厥阴;厥阴复还注手太阴。别络十五,皆因其原,如环无端,转相灌溉,朝[3]于寸口、人迎,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经云:明知始终[4],阴阳定矣[5]。何谓也?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寸口、人迎,阴阳之气,通于朝使,如环无端,故曰始[6]也。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死各有形,故曰终[7]也。

【译文】

问:手足三阴经、三阳经,各自循行都有一定的尺度和规律,可以告诉我吗?

答:手三阴脉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三阴脉有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手三阳经有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三阳经脉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这些是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流通灌注的规律是,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开始终止于头部,各五尺长,左右六条,共长三丈。手三阴经从手指末端开始终止于胸部,各长三尺五寸,左右六条,共长二丈一尺。足三阳经从足趾末端开始终止于头部,各长八尺,左右六条共长四丈八尺。足三阴经从足趾、足心开始终止于胸部,各长六尺五寸,左右六条共长三丈九尺。这些是说经脉循行的尺度和规律,都是以手足为开始。跷脉是奇经,有阴经和阳经之分,左右脚都有阳跷脉,从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穴开始,从外上行至风池穴结束。左右脚也都有阴跷脉,就是从足少阴肾经的照海穴开始,从内踝上行至喉咙结束。每脉长七尺五寸,共长一丈五尺。任督二脉也属于奇经,督脉起源于肾中,穿过会阴,贯穿脊柱,进入脑颅,交于头顶,终止于人中,统领全身的阳气。任脉起源于少腹之中,从会阴穿出后,上循腹部和脐部,向上到达喉咙,终止于嘴唇下的承浆穴,统领全身的阴气。各长四尺五寸,共长九尺。这就是经脉长短的尺寸数。

问:经脉有十二条,络脉有十五条,依次灌注流转的规律是什么?

答:经脉的主要功能是运行血气,贯通阴阳,使全身内外都能得到营养物质的供应。它的循环是经脉有十二条,从中焦开始,吃进去饮食水谷入于胃中,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质,注于手太阴、手阳明经,再从手阳明注于足阳明、足太阴经,再从足太阴注于手少阴、手太阳经,再从手太阳注于足太阳、足少阴经,再从足少阴注于手厥阴、手少阳经,再从手少阳注于足少阳,从而按照次序相传递,最终到达足厥阴经,从足厥阴经又注于手太阴经中。络脉有十五条,与经脉同出一源,都随着经脉的开始结束,相互流转灌注,就像是一个没有开始和结束的环,运行气血汇聚于人迎、寸口处,来诊断各种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是否有死亡的风险。

医经上说:明白经脉循行的开始和终结,可以断明生死,是什么意思?

答:脉气的始终是经脉的总纲,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人体的阴阳气血,像潮水一样按时灌注在寸口、人迎处,由此开始像环形一样流注,这是脉气之始。脉气之终,是三阴三阳经脉气之绝,气绝就会死亡,死亡的时候情况各不相同,因此说是脉气之终。

【按语】

本难论述了经脉的功能、长度、流注,以及人迎、寸口脉诊的意义,解释了为什么人切脉要讲究“五十动”的原因,以及如何判断经脉是否有“生气”。并阐述了十二经脉、十五络脉的功能和流注关系及其诊断学价值。通过阐述脉气的终始问题,将脏腑与经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起到行血气、营阴阳的作用,并可辨识疾病之所在,辨证论治。

本难论述了经脉的长度,包括左右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跷脉(男阳、女阴、双线),共28脉。计算方法与《灵枢·脉度》基本一致。《难经》与《内经》所言经脉“长度之数”,实际是经脉感传线的长度。《灵枢·脉度》说“此气之大经隧也”,说明古人不仅对人体经气感传路线做了定性观察,而且也做了定量的测定,这是我国古代对人体生理的伟大发现。经脉的功能是通过其流注来实现的。所谓流注,就是指十二经脉中气血的循行,而其循行是有一定方向和次序的。本难的论述与《灵枢·营气》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