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难
2025年09月26日
三难
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10],有关有格[11],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12]。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13]。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14]。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15]。
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16]。
【译文】
问:脉的搏动,有的太过,有的不及,有的阳脉乘于阴位,有的阴脉乘于阳位。有的不足,有的满溢,有的关闭,有的格拒,是怎么回事呢?
答:关以前的寸部是阳气搏动的部位,脉象应该是长九分并且呈现出浮象,超过九分的是太过的脉,不足九分的脉称为不及的脉。若阴气太盛,使寸脉之气向上冲入鱼际,而尺部反而无脉的,称为溢脉。这是由于阳气被拒于关,阴气格拒于内所致,这是阴盛乘阳之脉。
在关脉以后的尺部,是阴气搏动的部位,脉象应当长一寸并且为沉脉。如果脉象超过关脉后一寸,为太过的脉象,如果关后脉象不到一寸则为不及的脉。若阳气太盛,逼迫寸脉之气行于尺部,而寸部反而无脉的称为覆脉。这是因为阳气盛于内,阴气被格拒于外所致,这是阳盛乘阴之脉。
因此,覆脉、溢脉都是阴阳之气相互格拒的真脏脉,如果出现了这样的脉象,即使没有表现出来明显的临床症状,病情也已十分严重,距离死亡不远了。
【按语】
“关”“格”的说法在《黄帝内经》里面也有提及,如《六节藏象论篇第九》中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说:“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但《内经》里面对于“关”“格”的描述并不具体,而《难经》第三难明确了“关”“格”脉象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