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难

四十九难

曰:有正经自病[4],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

然: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5]

何谓五邪?

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6],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

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7]

何以知伤暑得之?

然:当恶臭[8]。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9]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

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10]。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何以知伤寒得之?

然:当谵言妄语[11]。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

何以知中湿得之?

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湿,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

此五邪之法也。

【译文】

问:病有和五脏关系密切的经络的疾病,也有五邪外感而产生的疾病,应当怎么分辨呢?

答:医经说忧愁思虑过度耗伤心神;人身体表受寒,摄入冷水寒食,会损伤肺;持续不断的愤愤不平,再遇大怒会使气上逆不能向下通畅,会损伤肝;饮食美味不知节制,超出脾的运化能力,会损伤脾,脾主肌肉四肢,过度劳倦身体四肢,也会损伤脾;在潮湿的地面上久坐、强力劳作、房劳过度,使肾精亏竭、汗出入水等都会损伤肾。这些都属于五脏所在经络以及连通五脏的经络(和五脏关系密切的经络)发生的疾病。

问:什么是五邪呢?

答:指的是来自于外界的五种邪气伤人:风邪伤肝,暑邪伤心,饮食劳倦伤脾,寒邪伤肺,湿邪伤肾。

问:假设心得病了,怎么知道是感受了风邪而得的呢?

答:面色应当是红色。为什么呢?肝主五色的变化,五色入肝是青,入心显赤,入脾显黄,入肺显白,入肾显黑。肝主巽风,风邪侵心,颜色应当红赤。病症表现为身上热,两胁下满胀疼痛,脉象方面,心脉浮大而兼有肝脉的弦象。

问:怎么能知道心病是感受了暑邪而得的呢?

答:应当厌恶闻到焦臭味。为什么呢?心为火,主气味,入心是焦味,入脾为香味,入肝为臊味,入肾为腐味,入肺为腥味。由此可知,感受了暑邪而得的心病应当厌恶闻到焦的气味。症状表现为身热心烦,心痛,脉浮大而散。

问:怎么能知道心病是由于饮食劳倦引起的呢?

答:应当喜欢苦味的食物。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脾主味,五味入肝为酸味,入心为苦味,入肺为辛味,入肾为咸味,入脾为甜味。所以知道饮食不节、过度劳倦引起的心病,会喜欢苦味。症状表现为身热,身体困重,愿躺卧而四肢不愿动弹,脉浮大而缓。

问:怎么能知道心病是由于感受寒邪引起的呢?

答:应当会出现神志错乱,胡言乱语的情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肺为金,如钟出五声。五声入肝为呼喊,入心为言语,入脾为歌唱,入肾为呻吟,入肺为哭泣。肺主悲,所以由于寒邪损伤引起的心病会出现神志错乱、胡言乱语的情况。症状表现为身热、恶寒,甚至喘咳,脉浮大而涩。

问:怎样知道心病是由于肾水泛滥引起的呢?

答:应当会汗出不止。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肾主五液,五液入肝变成泣泪,入心与火蒸,变化成汗,入脾湿多,溢为涎水,入肺金水多,出鼻窍为鼻涕,入肾循经上舌化成唾液。所以由于肾水泛滥引起的心病,会因为水火蒸腾而汗出不止。症状表现为身热(心火因为想要抵抗寒水之邪而更加振奋)、小腹痛(肾寒水湿在下)、小腿凉,脉沉濡而大。

以上是五邪引起心病的辨别方法。

【按语】

本难主要论述了五脏正经自病和五邪所伤。《内经》无“正经自病”之说,而有“正经”一词。但《内经》的“正经”,一是指与奇经八脉相对的十二经脉,二是指十二经别,又称“别行之正经”,均与病因无关。《难经》的“正经自病”为病因学新说,“五脏病”所指的并非是五脏的疾病,而是连通五脏的经络发生的疾病(举例:中医学中的许多病症都喜欢以“五脏命名”,如“痹症”中的“五脏痹”,但实际上所指的并不是疾病已经侵犯到了五脏,因为“痹入五脏则死”,而是病邪侵犯到了与五脏关系密切的经络),这些经络的病症,在本难中称为“正经自病”。

本难首先对病因视其伤害部位分为两大类,若所伤害的部位在内,与五脏经络相对应的为“正经自病”;所伤害的部位在外,则为“五邪所伤”。

《内经》中将病因分为三大类——内因(饮食起居)、外因(外感六邪)、不分内外因(复合型病因)。复合型病因(如本难中的“忧愁思虑”“形寒饮冷”“恚怒气逆”“饮食劳倦”“强力入水”)会导致五脏所在经络以及连通五脏的经络(和五脏关系密切的经络)发生疾病。

“五邪所伤”,一般多从六淫而论,强调天时运转、气候异常,提示人们应因时制宜,并在此基础上强调病因的五行特性及其与五脏的对应关系。《难经》此论,不仅注意天时运转、气候变化,同时强调对人体的伤害及人体的病理反应,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本难以心为例,从五脏所主,以及所应五色、五臭、五味、五声、五液、五脉等方面,分析五邪所伤的临床证候一般规律,体现了《难经》《内经》以五脏为主体内外统一的藏象学说在病因学中的应用,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