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难

二十二难

曰:经言脉有是动[101],有所生病[102]。一脉辄变为二病者,何也?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气,气为是动;邪在血,血为所生病[103]。气主呴[104]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105]

【译文】

问:医经说十二经脉各有“是动病”,有“所生病”,同一条经脉反而出现两种病证,这是为什么呢?

答:医经上所说的是动病,是气病;所生病,是血病。邪在气分,引起气机紊乱的病证为是动病;邪在血分,引起营血功能不畅的病证为所生病。阳气有温煦的作用,而营血有滋润濡养的作用,如果阳气留滞不能正常运行,就是气先有了病变;营血壅塞不能正常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是由于气滞不畅而导致血行不畅,所以为血后病。所以先发生的是是动病,后发生的是所生病。

【按语】

第二十二难并非脉诊内容,而是详细论述了“是动病”“所生病”的含义。本难将“是动病”和“所生病”以“气病”“血病”明确区分。

本难中的“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是对气、血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本难中说“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而《素问·调经论》的“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也正是指气血任何一方失调,导致气血间不能协同作用,是百病产生的原因所在。因此,既认识气血阴阳属性不同,其生理作用有别,又能把握气血在生理病理上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才是对《难经》“气主呴之,血主濡之”的正确解读。

【注释】

[1]十二经:是指分布于全身的十二条正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寸口:属于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位于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动脉搏动处,又谓气口、脉口,统括现在所说的寸、关、尺三部。

[3]一万三千五百息:《灵枢·脉度篇》载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跷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脉、任脉,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古代“一丈”为10尺,100寸,“一十六丈二尺”为1620寸,1620寸为270息(1息为6寸),一昼夜运行50周,270×50=13500,即一昼夜需要一万三千五百息。

[4]漏水下百刻:古计时法。见《灵枢·五十营》。在未发明钟表之前,古人以铜壶刻纹漏水以计时,名曰铜壶滴漏。一昼夜定为百刻,故曰漏水下百刻。

[5]荣卫:荣,即营血;卫,即卫气。荣卫相随而行,始于中焦,注手太阴,运行于经脉之中,白天循行周身二十五次,黑夜循行周身二十五次,共五十次,又会合于手太阴。

[6]关:分界之义,介于尺寸之间,位在掌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下方。尺:指尺泽穴,在肘横纹大筋(肱二头肌)外侧,这里指肘横纹。

[7]鱼际:穴名,在拇指本节后赤白肉际,此处肌肉丰厚,称为鱼,它的边缘叫作鱼际。

[8]治:治理,管理。从鱼际至关脉,属于寸部脉范围,属阳,主候心肺,故为阳之所治;从关脉到尺泽,属于尺部脉范围,属阴,主候肾,故为阴之所治。

[9]寸:这里指同身寸。

[10]有覆有溢:覆,覆盖,有自上而下覆的含义;溢,满溢,有自内向外溢的含义。覆脉是寸脉下移尺部,以致寸部无脉;溢脉是寸脉太盛而上冲鱼际,以致尺部无脉。所以说上覆下溢,都是孤阴孤阳上下相离阴阳决绝的脉象,故属于预后不良的死脉。

[11]有关有格:关,关闭;格,格拒。都是指人体阴阳之气发生了内外阻隔不通的危象。

[12]滑寿注:“关前为阳,寸脉所动之位,脉见九分而浮。九,阳数;寸之位浮,阳脉,是其常也。”

[13]遂:形容过盛之脉直行无阻的状态。滑寿注:“经曰: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以阳气不得营于阴,阴遂上出而溢于鱼际之分,为外关内格也。外关内格,谓阳外闭而不下,阴从而内出以格拒之,此阴乘阳位之脉也。”

[14]滑寿注:“关后为阴,尺脉所动之位,脉见一寸而沉。一寸,阴数;尺之位沉,阴脉是其常也。”

[15]滑寿注:“经曰:阳气太盛,则阴气不得相营也。以阴气不得营于阳,阳遂下陷而覆于尺之分,为内关外格也。内关外格,谓内闭而不上,阳从而外入以格拒之,此阳乘阴位之脉也。”

[16]人不病而死:指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脉象已败,预后不良。滑寿注:“覆溢之脉,乃孤阴独阳,上下相离之诊,故曰真脏之脉,谓无胃气以和之也。凡人得此脉,虽不病犹死也。”

[17]丁锦注:“脉之阴阳,虽在于尺寸,然阴阳之气,又在于浮沉,如心肺居上,阳也,呼出必由之;肾肝居下,阴也,吸入必归之;脾受谷味而在中,则呼出吸入无不因之。故诊脉之法,浮取乎心肺之阳,沉取乎肾肝之阴,而中应乎脾胃也。”脾受谷味,其脉在中,包含脉有胃气的意思。又,徐大椿云:“‘受谷味’三字,亦属赘辞。”可参。

[18]浮取所得,属心肺之阳脉;沉取所得,属肝肾之阴脉。此以脉位深浅之阴阳言正常脉象。

[19]滑寿注:“心肺俱浮,而有别也。心为阳中之阳,故其脉浮大而散;肺为阳中之阴,其脉浮而短涩。”张寿颐注:“心肺在上,故其脉俱浮。惟心气发皇,如夏季畅茂之象,合德于火,故脉大而散,言其飞扬腾达,如火焰之飙举,非涣散不收之散脉。肺气肃降,如秋令收敛之状,合德于金,故脉短而涩,言其抑降静穆,如金体之凝重,非涩而不流之涩脉。”互参。

[20]牢:《脉经》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21]徐大椿注:“浮沉长短以形言,滑涩以质言,三阴三阳互见之象,举其例而言,亦互相错综,非一定如此。但浮沉可以相兼,而滑涩长短不得并见,亦所当晓。”

[22]经:十二经,十二经分别络属脏腑,因而这里实际是代表各脏腑。顺逆:病变预后吉凶。滑寿注:“夫脉之所至,病之所在也。以脉与病及经脏腑参之,某为宜,某为不宜,四时相应不相应,以名病之逆顺也。”

[23]张寿颐注:“此节言诊脉时下指轻重之分,即所以辨别五脏之气。”

[24]持脉:即把脉、按脉,中医望闻问切中的切法,诊病方法之一。

[25]菽:古代豆的总称。

[26]肺部、心部、肝部、脾部、肾部:古代诊脉时,五脏所对应得部位。其中,关于肾部,周学海注:“脉,血也,其动,气也。肾间水火,真气所蒸,按之至骨,则脉道阻,其气不能过于指下。微举其指,其来觉疾于前。此见肾气蒸动,勃不可遏,故曰肾部也。”

[27]阴、阳:指浮取、沉取。盛、虚:指太过、不及。徐大椿注:“此与上文脉有阴阳之法不同。上文言脉之属于阴、属于阳,平脉也;此则言阴分之脉与阳分之脉,有太过、不及,病脉也。”

[28]损小,实大:相反的脉象。损是形容脉来细软而有不足的现象。实是形容脉来有力而显有余的形态。

[29]滑寿注:“少阳之至,阳气尚微,故其脉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犹有阴也,故其脉浮大而短;太阳之至,阳盛而极也,故其脉洪大而长。阳盛极则变而之阴矣,故夏至后为三阴用事之始;而太阴之至,阴气尚微,故其脉紧大而长;少阴之至,阴渐盛也,故其脉紧细而微;厥阴之至,阴盛而极也,故其脉沉短而敦。”

[30]王脉:王与旺相通,即旺盛的意思。在每一时令季节中,适应气候正常变化所表现的脉象,统称为旺脉,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等,都属于当令的旺脉之类。

[31]甲子:一个甲子就是六十日。类似于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由十天干的甲、丙、戊、庚、壬和十二地支的子、寅、辰、午、申、戌相配,以十天干的乙、丁、己、辛、癸和十二地支的丑、卯、巳、未、酉、亥相配,共六十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一个甲子年是六十年,而一个甲子就是六十日。

[32]张寿颐注:“此又以一年四季分为六节,就时令之阴阳盛衰,而言脉象应时之盈缩。”

[33]寸口:指寸部。寸口脉平,是指寸部脉象没有显著的异常,而尺部却有明显的变化,对尺部的变化来说,则寸口脉平。吕广注:“人以尺脉为根本,寸脉为茎叶。寸脉虽平,尺脉绝,上部有脉,下部无脉者,死也。”又,张寿颐注:“元气既败,自无生理。然果是本实先拔,寸口脉未有不变者。竟谓寸口脉平而死,终是言之太过。”可参。

[34]生气之原:生气就是正气、元气。原是本源或根源的意思。

[35]肾间动气:是指两肾间所藏的生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天真本源之气,即命门元气。虞庶注:“两肾之间动气者,乃人所受父母之原气也。”又,吕广注:“夫气冲之脉者,起于两肾之间,主气,故言肾间动气。”是以肾间动气为冲脉所主之气。吕氏之注,揆之生理病理,难于符合,故从虞注。

[36]呼吸之门:门是门户,门户有开合出入的作用。呼吸之门,就是司呼吸之气开合出入的枢要之处。

[37]数:数脉,脉率快,一呼一吸间,次数超过5次。

[38]迟:迟脉,脉率慢,一呼一吸间,次数不足4次。

[39]一脉为十变:指一脏的脉象,产生十种变态。

[40]五邪:邪是不正之气,泛指一切致病的因素。张寿颐注:“此以五脏之气,征之以脉,各有偏胜,则谓之邪,故曰五邪。而又以五腑配之,则一脏而相乘得十,故曰刚柔相逢,犹言脏腑相胜云尔。”

[41]止:指脉搏歇止,与《灵枢·根结》“五十动而不一代”之“代”同义。

[42]阴、阳:这里指脏器部位的上下,与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同义。

[43]滑寿注:“五脏肾在最下,吸气最远。若五十动不满而一止者,知肾无所资,气当先尽。尽,犹衰竭也,衰竭则不能随诸脏气而上矣。”

[44]绝:虚损不足的意思。

[45]色之与脉当参相应:参,参合。相应,是相互适应,即两相符合的意思。某一脏有病时该脏所特有的颜色和脉象应该一致。

[46]寸口:指寸、关、尺三部。尺内:指关部到尺泽穴一段的皮肤,即尺肤。

[47]七:《难经集注》作八。

[48]损:减、退的意思。至:增、进的意思。脉搏次数较正常减少的为损脉,增多的为至脉。滕万卿注:“损似迟,至似数,至者进,损者退。所谓损至,即数迟之意也。第九难既言数迟,然彼专为分脏腑寒热言之。此谓下部阴虚,而阴中之阳升为至;上部阳虚,而阳中之阴降为损,皆自渐至极之义。”

[49]离经:指脉搏至数失常的意思。

[50]夺精:是人体的精气被耗散了的意思。一说夺即脱字,可参。

[51]至脉之病,随脉数增加,病变由下向上传变,从肾至肺;损脉之病,随脉数减少,病变由上向下传变,从肺至肾。

[52]丹波元胤注:“皮聚者,皮肤皱腊失润,故毛脱也。”

[53]滑寿注:“‘至于收病也’,当作‘至脉之病也’。‘于收’二字误。”

[54]滑寿注:“脾主受谷味,故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如春夏食凉食冷,秋冬食温食热,及衣服起居,各当其时是也。”

[55]徐大椿注:“言治损而不言治至者,盖损至之脉,虽有从上下,从下上之殊,而五者之病状则一,故言治损,而治至之法备矣。”

[56]呼吸再至:即一呼一至、一吸一至,疑衍。又,《古本难经阐注》作“呼吸不至”。周学海注:“考《脉经·热病脉损曰死证第二十四》有‘若绝不至,或久乃至’之文,且末节‘上部有脉,下部无脉’,正分释此句之义。作‘再至’乃传写之误。”

[57]滑寿注:“困者,近于死也。沉细属阴,故加于夜;浮大属阳,故加于昼。大即浮大,小即沉细。若不大不小,则昼夜不至于有加,故可治;有大小,则历昼夜而病益进,为难治也。”

[58]无魂:精神衰败的严重状态。

[59]“人虽能行,名曰行尸”八字,滕万卿疑是衍文。此八字,与上下文义不属,滕说可参。

[60]这里的“上部”“下部”指的是寸口脉的上部、下部。徐大椿注:“吐则气逆于上,故脉亦从而上,则下部之无脉,乃因吐而然,非真离其根也。若不吐而无脉,则脉为真无,而非气逆之故矣,故曰死。”

[61]滑寿注:“‘譬如’二字,当在‘人之有尺’下。”可从。

[62]茂:《难经集注》作“盛”。《素问·玉机真藏论》新校正引越人文亦作“盛”。应据改。

[63]厌厌聂聂:形容脉来轻浮虚软的样子。

[64]累累如环:累是连续不断的意思。环是圆环。形容连串的珠子,像圆环一样排列着。

[65]前曲后居:形容脉来无冲和之气。前,是指轻取。后,是指重按。意思是说,前曲者,谓轻取则坚强不柔;后居者,谓重取则实牢不动。

[66]蔼蔼:轻盈浮大之义。吕广注:“车盖,乃小车之盖也。轻浮蔼蔼然也。按之益大,有胃气,故曰平也。”

[67]萧索:是衰落清寂的现象,也是形容脉象的空虚,浮而无根。

[68]上大下兑:上是指寸部,下是指尺部。“兑”与“锐”同,尖的意思。

[69]禀:通“廪”。《素问·皮部论》王注“廪于肠胃”:“廪,积也,聚也。”亦作仓廪之义。张寿颐注:“食入于胃,故曰水谷之海。廪,读为‘仓廪’之‘廪’。犹言仓廪之盖藏以待用耳。”

[70]滑寿注:“‘脾者’中州也,谓呼吸之间,脾受谷味,其脉在中也。其平和不得见,盖脾寄王于四时,不得独主于四时,四脏之脉平和,则脾脉在中矣。”

[71]水之下漏:形容脉无力且不规律。

[72]三部九候: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各分为浮、中、沉三候,共九候。

[73]六十首:指三阴三阳六气脉各王六十日,见“七难”。《八十一难经集解》郭霭春注:“《广雅·训诂》:‘首,响也。’‘响’与‘向’通用,‘向’有‘往’义。《吕氏春秋·顺说》高诱注:‘往,王也。’然则‘六十首’者,殆指脉各王六十日而言也。”

[74]外证:指望诊可以看到的疾病表现。

[75]善洁:此处“洁”(繁体为“潔”)为“掣”(古同“摰”)之误,善于抽动的意思。

[76]病:包括了患者的主诉、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77]闭癃(淋):《金匮要略》均用“淋”不用“癃”,为避汉殇帝刘隆之讳,殇帝刘隆于公元106年在位一年。《难经》用“癃”,不避其讳,可能在汉殇帝即位前已经成书(《读古医书随笔·难经成书年代考》)。

[78]啘:同“哕”,干呕的意思。

[79]洒淅寒热:洒淅,是形容颤抖怕冷的形态。寒热,即恶寒发热的现象。

[80]泄如下重:泄,是泄泻。如,作而字讲。下重是里急后重的意思。

[81]诊:《脉经》作“设”,可从。

[82]强:《脉经》作“弦”,可从。

[83]滑寿注:“肝开窍于目。闭目不欲见人,肝病也。肝病见肺脉,金克木也。”

[84]虞庶注:“开目而渴,心下牢,阳病;紧实而数,阳脉,是病与脉不相反。若得阴脉,则相反矣,故曰死也。”

[85]张寿颐注:“泄为虚证,更加腹大,脾肾皆惫,故脉以微细而涩为宜。若反紧大而滑,则非特证虚脉实,抑且有刚无柔,直是全无胃气之真藏脉矣,所以谓之死候。”

[86]部:指寸、关、尺三部。十二经分属于左右寸、关、尺,每部左右合为四经,故云部有四经。

[87]上下部:上部指寸部,下部指尺部。滑寿注:“肺居右寸,肾居左尺,循环相资,肺高肾下,母子相望也。经云:脏真高于肺,脏真下于肾是也。”

[88]滑寿注:“手太阴、阳明金,下生足太阳、少阴水,水性下,故居下部。足少阴、太阳水,生足厥阴、少阳木,木生手少阴、太阳火及手心主火,火炎上行,是为上部。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居中部,复生肺金。此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89]浮中沉:是切脉的轻重指法,即浮取、中取、沉取。

[90]丁德用注:“‘刺’字当作‘次第’之‘次’。此是审三部各有内外,主从头至足之有疾也。故知‘刺’字传文误也。”当依改,于意为顺。又,滑寿注:“谢氏曰,此一节当是十六难中答辞,错简在此,而剩出‘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十字。”

[91]沉滞久积聚:即深沉而滞留日久的积聚。又,滑寿云:“此下问答,亦未详其所属。或曰,当是十七难中‘或连年月不已’答辞。”

[92]滑寿注:“肺脉虽不见结,右手脉当见沉伏。沉伏亦积聚脉,右手所以候里也。”

[93]张寿颐注:“内之积聚,外之痼疾,皆久留不去之病。病既久留,则脉道周流自当结涩而不能滑爽,但诊得其脉,若结在沉候之里,即知是里之积气;若结在浮候之表,即知是在外之痼疾,内外左右,无不脉应指下,所谓有是证,必有是脉,一身气血,随在流露,无不毕现于寸关尺三部九候之中。”

[94]徐大椿注:“病、脉不相应,乃真气已漓,血脉不相联属,故云死也。”

[95]滑寿注:“此推本生物之初,而言男女阴阳也。纪氏曰:生物之初,其本原皆始于子。子者,万物之所以始也。自子推之,男左旋三十而至于巳,女右旋二十而至于巳。是男女婚嫁之数也。自巳而怀娠,男左旋十月而生于寅,寅为木,阳也;女右旋十月而生于申,申为金,阴也。”寅为少阳木,申为少阴金,意即男属阳而女为阴,故有“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的生理性差异。对此《难经笔记》中引日本元氏之注曰:“《淮南子·汜论训》曰:‘《礼》三十而娶’注:‘三十而娶者,阴阳未分时,俱生于子。男从子数左行,三十而立于巳;女从子数右行,二十亦立于巳,合夫妇。故圣人因是制礼,使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其男子从巳数,左行十得寅,故十月而生于寅,故男子数从寅起。女自巳数,右行得申,亦十月而生于申,故女子数从申生也。’”

[96]虞庶注:“寸口曰阳,男以阳用事,今见阴脉,反于天常,故病发于内;女以阴用事,今寸口却见阳脉,亦是反于天常,故病在四肢,《素问》曰:四肢为诸阳之本也。”

[97]丁锦注:“或阳部而见阳脉,宜也,设阴部亦见阳脉,则谓重阳。阴部而见阴脉,宜也,设阳部亦见阴脉,则谓重阴。重阳则阴部失滋燥之权,阳邪飞越而狂矣。重阴则阳部失宣和之令,阴邪郁结而癫矣。”

[98]徐大椿注:“脱阳脱阴,此又因重阳重阴而及之。鬼属阴,阳既脱,则纯乎阴,故见鬼;目得血而能视,阴既脱,则血不营于目,故目盲。”又,《卢经裒腋》加藤宗博注:“脱阳者,阳部脉脱;脱阴者,阴部脉脱。脱阴脱阳,阴阳败绝,其证既至如此,不死而何待也。”二注宜合参。

[99]张寿颐注:“盖谓其人形体,虽有病态,而脉来安和,则气血自调,必非沉困之候;若其脉已不循常度,则其人脏腑阴阳,必有乘牾,纵使其时尚无病态发现,可决其不久必将病不可支,仲景所以谓之行尸者,即与此节互为发明。”

[100]息数不应脉数:指病人呼吸与脉搏次数的比例不相符合。徐大椿注:“若其人既病,则呼吸不齐,不能与脉数相应。或脉迟而其人之息适缓,或脉数而其人之息适促。医者不能审之,遂以为无病,而实不然也。”

[101]是动:动是变动,是指发生了异常的现象。是动,是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动所表现出的各种相关的病症。

[102]所生病:指本经的循行通路及相连脏腑所发生的病候,也就是和这一经脉与所属腧穴有关的病症。

[103]张世贤注:“人之一身,血为荣,气为卫,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邪由外入,先气而后血;血为气配,血之升降,依气之升降也。气受邪必传之于血,血之病由气所升者也。”

[104]呴:同“煦”。温暖、熏蒸的意思。

[105]《难经正义》草刈三越注:“气血者,人之阴阳也。天地之理,阳先阴后,阴必待于阳唱而和者也,抑所以其血壅者因何乎?壅不濡乎,气能运行,则岂血独壅不濡乎?当知所以其血壅者,亦先气之不顺而血后病也。此乃阴阳进退所以前后异,而天地之常也。故专先是动,后所生病者也。此‘先’‘后’二字,阴阳气血之用自然分别,乃越人之妙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