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难
曰: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
然: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
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23],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带脉者,起于季胁[24],回身一周[25]。
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
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
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26],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27]。
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还周,故十二经亦有不能拘之[28]。其受邪气,畜则肿热,砭射之[29]也。
【译文】
问:奇经八脉,既然不属于十二经脉,那么它们起源于哪里?又终止于哪里呢?
答:督脉起源于躯干最下部的会阴部,沿着脊柱内侧向上循行到达风府穴,进入脑部而连属于脑。
任脉起源于小腹部中极穴以下,向上经过阴毛,沿着腹腔内部,向上经过关元穴,最后到达咽喉部。
冲脉起源于腹股沟的气冲穴,与足阳明胃经相平行,沿着脐旁两侧上行,到达胸部中间后就散开了。
带脉起源于两侧胁肋下部,环绕腰腹循行一周。
阳跷脉起源于足跟中部,沿着足外踝上行,最后到达脑后部的风池穴。
阴跷脉起源于足跟中部,沿着足内踝上行,最后到达咽喉部,与冲脉相交汇。
阳维脉、阴维脉主要维系和联络周身经脉,蓄积充盈气血,而不随十二经脉周流,灌注各经脉,所以阳维脉起源于各阳经交汇处的金门穴,阴维脉起源于各阴经交汇处的筑宾穴。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就像圣人建设沟渠,打通水道一样,当沟渠蓄满之后就会向外流出,将其疏导流入深湖,所以圣人治水不拘泥于仅仅通利水道。而人体经脉气血也是一样的道理,当人体经脉中气血隆盛之时,过剩的气血就会蓄积于奇经八脉之中,而不周流于十二经脉的循环之中,所以十二经脉不能制约奇经八脉。如果奇经八脉受到邪气的侵扰,蓄积在体内,就会肿胀发热,当用砭石射刺疗法进行治疗。
【按语】
本难以自然之沟渠和湖泽类比人体之正经和奇经,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和起止点,和二十九难共同丰富了《内经》对奇经八脉的论述,以及经脉的终始含义、产生的病症等。
本难明确指出督脉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下极之俞(指前后二阴之间的会阴穴),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言简意赅,统一和规范了督脉的循行路线,成为后世督脉起止循行的基本标准。描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虽与《内经》所述一致,但予以简化,后世多宗此。
《内经》没有描述带脉的循行,仅在《灵枢·经别》《素问·痿论》中提及其病理。关于跷脉的循行,《灵枢·脉度》仅言阴跷脉“起于然骨之后”,未及阳跷脉;《灵枢·寒热病》也只是论述了阴跷脉、阳跷脉的关系及其气之盛衰对眼目开合或睡眠的影响。维脉的循行,《内经》也几乎没有论及。本难中补充了带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的循行。
关于冲脉的循行,《内经》阐述的线路较为复杂,历代对冲脉循行起止、分布的认识分歧较大,本难言冲脉起于足阳明胃之气冲(气街),说明它接受气血俱盛之阳明经气灌注,是气血灌冲的重要经脉,与《灵枢·海论》中所说“冲脉者为十二经脉之海”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