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以及挑战

第二节 中国的临床试验数据管理以及挑战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数量的增长可谓突飞猛进,从2005年的7个和2006年的48个开始,2007年达到240个临床试验;2013年突破1 000个后,2016年猛增到2 617个,2017年12月31日达到创纪录的3 939个,在成为WHO ICTRP一级注册机构10周年之际,总量已达14 241个临床试验,成为16个一级注册机构中仅次于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gov)、日本临床试验注册协作网、英国ISRCTN、澳大利亚-新西兰ANZCTR临床试验注册研究数量的注册机构,位列第5(吴泰相,等,2018)。2015年7月22日之后,CFDA发布了《关于开展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在CFDA检验监督GCP遵循的过程中,CFDA更注重的是对项目的临床试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的调查。2016年7月29日,CFDA发布了《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技术指南》《药物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的计划和报告指导原则》和《临床试验的电子数据采集技术指导原则》。这三个指导原则用以规范临床试验数据,提升临床试验数据质量。电子数据采集(Electronic Data Capture,EDC)系统已成为全球首选的数据管理平台,它具有能提高数据质量和及时收集数据等优势。全球引入EDC已大大提高了数据收集质量以及收集流程的速度。在欧美,EDC已经在大部分临床试验中用来收集数据。在中国,已经看到近年来EDC的使用率正快速增长。越是复杂的临床试验,EDC节约的试验成本越高,其中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的研究成本至少减少60%以上(尹芳,等,2015)。可见,虽然EDC系统应用存在一定的挑战,但与传统纸质数据管理相比,不仅可以优化试验数据流程、提升研究数据质量、及时做出临床风险决策,而且可提高试验效率、缩短试验周期、减少试验成本(Chen,et al.,2014)。但重要的益处是,EDC能够实现有针对性的监控以及更快地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然而,对一些药企来说,EDC的成本相对昂贵。EDC在中国的发展,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EDC培训要侧重于使用,因为研究者必须熟悉数据流的变化。此外,一旦收集了数据,可能还需要继续培训研究者及监查数据的人员,因为数据会出现错误(如数据不正确或缺失)。监查人员必须熟悉EDC系统和所引入的任何新程序。EDC培训是通过一系列界面指导研究者将数据输入系统以及访问有关该数据的不同信息。

临床数据交换标准协会(The Clinical Data Interchange Standards Consortium,CDISC)已经就如何收集数据、收集什么类型的数据以及如何将数据提交给负责审批新药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起了一套标准。CDISC标准在中国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符合CDISC标准的数据便于进行交换、整合以及再次挖掘。CDISC标准即将成为欧、美、日等国家或地区药品申报数据的强制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在大力倡导使用CDISC,未来CDISC也将成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标准要求。目前主要被全球使用的EDC系统有Medidata Rave系统和Oracle InForm系统。Medidata Rave是1999年美国创建的,可称为EDC系统的金标准,并且获得了CDISC 8项认证,但是价格偏贵。Oracle InForm系统也是由美国创建的,它依托于Oracle强大的IT能力,InForm的功能也很强大,但软件的易用性不如Medidata Rave。中国创建的EDC系统有ClinFlash系统、海泰EDC系统、ClinicalSoft等。

(陆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