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论争突显《手稿》的深厚理论价值
一直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以苏联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对文本价值的理解有着严重的分歧。《手稿》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地位特殊,不仅在马克思自身思想中的作用、地位争论不休,至今尚未有定论;而且,在马克思身后的分歧也演变成意识形态色彩的对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道主义的钟爱,再加上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导致苏联的解体)。这样,《手稿》及其人本主义思想一度成为敏感话题,尤其是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讨论”之后。这些问题首先要从手稿的重新“发现”说起。1932年,当沉寂了88年之久的《手稿》得以公开问世。这是在阿多拉茨基主编的德文版《马恩全集》第一部分第3卷上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国民经济学批判。附关于黑格尔哲学的一章》为名全文发表。需要说明的是,30年代,该书的发表在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学界并没有引起多少重大的反响,但却在西方学界造成了“马克思热”。其中最具有肯定性的观点是“手稿是使整个马克思主义真正奠基于‘人道主义’这一新的基础之上的成熟的著作”。(马尔库塞语)“马克思主义如果不把人本身作为它的基础重新纳入自身之中,那么它将变质为一种非人的人学。”(萨特语)
这一思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手稿第一次以俄文全文发表,开始在东欧理论界热烈讨论,一时间,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成为一种新的逻辑指向;并且,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被直接写进了东欧一些共产党的党纲(比如南斯拉夫)。可是这种理论动态受到苏联意识形态当局的严厉批判和压制。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戈尔巴乔夫上台,他的“改革新思维”就是以类哲学为根基,即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的利益,这样,人道主义社会主义就成为苏共二十七大的口号。
1979年《手稿》单行本出版,几乎与此同时,80年代初,国内学界兴起讨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和人道主义的“热潮”。于是,这一文本就成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根据。主要论点包括:马克思主义怎样看待人的问题?什么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怎样评价历史上和现代的各种人道主义理论?有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怎样评价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范畴?怎样认识人性、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解放等问题?在这场大讨论中,对于“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人道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价值原则与历史原则等等“两个马克思”认识开始撕裂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无论我们是否认可这种分裂、矛盾、斗争,但不可否认的是,《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哲学思想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三个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地与出发点。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解放的深刻洞见,构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资源和立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