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借鉴价值

(三)列宁晚年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借鉴价值

1.经济建设的实践

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对社会主义经济有了新的认识。

(1)粮食税来代替余粮征集制,使列宁认识到在经济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商品、交换、市场对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用国家资本主义,通过租赁制和租让制的方式,将一些大型企业、中小企业逐渐地归还给小资本家,让他们自主去经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迅速地补充社会所必需的工业产品。(3)大力发展商业,就是允许人民开始进行自由贸易。(4)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合作。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没有资本的资助,不去与国外有实力的资本家交往,发生联系,想建成社会主义制度,想发展经济是不可能实现的。列宁对商品、交换、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等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模式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具有启示意义。但列宁没有回答好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导致后来的僵化的计划经济。而这一点,邓小平同志做了深刻的回答。他指出:“社会主义可以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44]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更是明确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地位。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建设,总有自身的规律,市场经济尽管有它各种各样的弊端,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通过市场的方式来配置资源是体现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大的工作。

第二,合作制是落后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经济途径、制度保证。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由无数小合作社构成的、存在着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内在机理复杂的大合作社。正是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富于总结性的新命题:“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45]按照列宁思想的固有逻辑,把上述命题稍加发挥就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文明经商的合作制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下,还有合作社,还有文明经商,还有商品市场、货币关系。通过合作社来发展商品生产的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就是建成完全社会主义的道路,而且是唯一可行的历史必由之路。列宁最后之作《论合作社》,向着肯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又迈出了有重大意义的一步。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列宁的最后思考中,他是把文化建设问题摆在重要地位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有大量的文盲,文化素养不高。列宁把文化落后列为苏维埃俄国特殊国情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种根本的改变表现在: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只就国内经济关系来说,那么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46]把重心转向文化建设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的迫切需要,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整体性的必然趋势。把重心转向文化建设,实现文化革命,也是从初级的不完全的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高级的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必备历史前提。列宁的文化革命计划实际上是一个长期地、全面地进行文化建设的总体蓝图。列宁的文化革命计划,触及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深刻变革、最深层结构。为经济建设、政治改革的设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化背景。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还是一种先进的文明状态。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不在于它和资本主义文化,或者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区别,社会主义的文化先进性,表现在它是吸收借鉴了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所以社会主义文化,不排斥一切任何文化,是一切优秀文化的共同结晶。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是走向现代文明的更高的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的基础。

3.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建设

苏维埃政权建立以后,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官僚主义作风在无产阶级政权之中逐渐蔓延;二是面临着权力过度集中。官僚主义作风所导致的腐败,严重地侵蚀着党的激情,危害国家政权的性质。权力过分集中影响党内团结。权力是会不断扩张的,权力是会导致腐败的。权力也会导致官僚主义。克服官僚主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党内监督,形成有效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改组工农检察院,建立中央监察委员会加强党内监督,就是列宁通过用权力来限制权力的思想。这是列宁对党与群众关系的反思与重新理解,从着重依靠前者的单一支点过渡到二者并重的双重支点。这也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新型民主的政治制度、权力结构和国家体制的重新建构,从单一的金字塔型结构过渡到双金字塔型结构。对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强调加强治理体系和治国能力的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我们党的建设来加强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来完善我们的政治体制。通过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监督最高权力,行使他们自己的职能,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一种制度建设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十分有利的。

列宁曾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比喻为攀登一座还没有勘察过的险峻高山。之所以险峻,是因为这样一个事业充满了险阻,充满了困难,充满了挑战。因为没有勘察过,是一条未知的道路。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落后的情况下,建设成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必须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做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做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做一千零一次尝试。作为共产党人,应该树立起牢固的理想信念,要为社会主义建设这样一个事业,不断地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去改革,不断地去试错,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才能把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真正的推进到新的高度,新的阶段。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的那样:中国共产党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险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劲,就走不出来一条好路,也走不出来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