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一)写作背景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然而此时德国的社会矛盾依旧尖锐,人们的生存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农村,虽然农奴制已取消,但封建土地所有制仍占统治地位,农奴并无人身自由。在城市,大批的农民、手工业者涌入,成为早期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长期在极其恶劣的生产环境中工作,缺乏人身自由和生存健康保障,且仍旧深陷贫困。

1863年5月,费迪南·拉萨尔成立了“德国工人联合会”。拉萨尔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实际上从未真正接受过马克思主义,而是大肆贩卖自己的机会主义理论。1862年至1863年德国工人运动高涨之时,拉萨尔鼓吹“铁的工资规律”,把工人的贫困与“自然规律”联系起来,其实质是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做的辩护。所谓“劳动所得”“公平的分配”“自由国家”的实现,可以通过议会斗争、普遍选举,使工人进入议会,国家的帮助下的“生产合作社”等等,本质上都只是拉萨尔机会主义的说辞。

1864年9月28日,在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第一国际成立,各国工人阶级的联系更加紧密。1867年,奥古斯特·倍倍尔担任全德工人协会联合会主席,在他的努力下,该协会加入了第一国际,倍倍尔在第一国际中与拉萨尔主义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869年8月,奥古斯特·倍倍尔和威廉·李卜克内西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针对拉萨尔主义的丑恶行径,爱森纳赫派在马克思的指导下对拉萨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批判。爱森纳赫派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资本家的统治,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国家。而“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萨尔派则企图另辟蹊径,走一条机会主义的路线。

从1872年起,爱森纳赫派在爱森纳赫代表大会、科堡代表大会上多次提出同拉萨尔派进行统一或合并,但后来都因拉萨派的原因没有实现。1874年5月,拉萨尔派在汉诺威召开代表大会,讨论爱森纳赫派与拉萨尔派合并问题,但由于极端派特耳克的破坏,拉萨尔派同爱森纳赫派合并问题再次宣告失败。但是这次会议之后,拉萨尔派的处境急转直下,其内部持续发生内讧,外部俾斯麦政府也加紧了对其迫害,众多的州联合会基层组织解散,领袖哈森克莱维尔被捕……拉萨尔派长期奉行的机会主义路线逐渐失去了群众基础和支持,拉萨尔派自身也开始淡出群众的视野。1874年在国会选举中,“德国社会工人党”也得到了广大工人阶级的拥护,在国内的影响不断攀升。恰在这时,拉萨尔派新任领导开始与威廉·李卜克内西接触,商量合并事宜,两派决定将合并大会的日期定在1875年2月的哥达会议上。1875年5月22日至27日,两派在哥达举行了合并大会。大会的主要议程是讨论和通过党纲、党章和选举重要领导机构。但是,整个纲领充满了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大会也只对纲领草案做了个别词句的修改,而这样的纲领竟被轻易表决通过了。

哥达大会是德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会议。从客观上来讲,它结束了德国工人运动长期分裂的状态,有利于德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但是,这次合并是爱森纳赫派以妥协、退让换取的结果,通过的纲领草案是一个极其糟糕的甚至会使党堕落的纲领。

对于合并,马克思、恩格斯表示赞成,因为两派合并不仅可以结束工人运动的分裂状态,而且可以壮大工人阶级队伍。但是马恩一再强调不要拿“原则来做交易”,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鉴于拉萨尔主义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威胁,马克思一再强调合作要建立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原则和纲领之上,应当避免向拉萨尔机会主义做无原则的让步,坚决不拿原则作为交易的条件。恩格斯与马克思的意见基本一致,他认为,两派合并与否要看他们有多少诚意放弃他们的宗派口号和他们的“国家帮助”,并基本上接受1869年的爱森纳赫纲领,这是两派合并的前提。恩格斯强调“合并的第一个条件是,他们不再做宗派主义者,不再做拉萨尔派”[1]。但是,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李卜克内西最终没有采纳马克思、恩格斯的忠告。1875年3月,《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纲领》(草案)在党的机关报上发表,这一纲领草案也受到爱森纳赫派其他领导人如倍倍尔和威廉·白拉克等人的反对,他们希望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支持。马克思看到草案后特别气愤,发表声明说“我们同上述原则性纲领毫不相干,同它没有任何关系”[2]。为了彻底清除拉萨尔机会主义,为了挽救犯错误的同志,引导德国工人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1875年4月底至5月初,马克思在克服自身身体疾病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即《哥达纲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