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精句精读

四、精句精读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由此可见,事情是这样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意识在任何事都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它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们的社会制度。

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

我们谈的是一些没有任何前提的德国人,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第二个事实是,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生产自己的额生命,还是通过生育而生产他人的生命,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的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意识”。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

如果没有这种(指生产力——引者注)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

受到迄今为止一切历史阶段的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每一个单个人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

这种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

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

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这些不同的条件,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自主活动的桎梏,这些条件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各种交往形式的相互联系的序列,各种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另一种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

(原文出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6—576页)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6—519页。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4页。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6页。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19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0页。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4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0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2页。

[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6页。

[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9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0页。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53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2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2页。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3—524页。

[2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1页。

[2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7页。

[2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4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18—119页。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67—568页。

[2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5—576页。

[3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0页。

[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

[3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页。

[3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25页。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0—551页。

[3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52页。

[3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1页。

[3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8页。

[4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41页。

[4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页。

[4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7页。

[4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