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地位
第一,突破思想禁区,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文革”结束后,能否从“文革”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中走出来,能否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在这历史的重要关头,邓小平以他的无私情怀和担当精神,凭借远见卓识、丰富的政治经验,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纠正“文革”的错误,统一了认识,为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及“左”倾错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结束长期的社会动乱奠定了基础。
邓小平反复强调,“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1]。因此,讲话开篇,邓小平就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讲解放思想,是要给予人们思考问题的勇气和方法,使党和人民克服思想僵化的状态,冲破“两个凡是”,走向改革开放的新道路。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可能摆脱传统社会主义的束缚,不可能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解放思想》一文为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正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下,才能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才能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据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重新确立。
同时,尽管在这篇讲话中,邓小平还没有专门解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但已经清晰地表达出,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并提,进一步强调了坚持实事求是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把实事求是原则重新恢复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这是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最重要的理论总结。
第二,推动了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是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宣言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这篇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在思想路线上,邓小平充分肯定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本人的伟大,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批判对毛泽东思想的歪曲,继续高举毛泽东思想这面大旗,形成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如果说思想路线是宣言书,那么政治路线就是设计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然要求在政治路线上的重心转移,在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解放思想,首先就要解放经济发展思想,邓小平在讲话中特别谈到了民主和法制。谈民主,强调发扬经济民主,这就要解决我国农村和城市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经济落后的问题;谈法制,邓小平关于加强立法力度、健全法律体系的思想为我国的法制工作的全面展开提供了思路,为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建设法治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关于新时期的重点工作,邓小平强调了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三方面。正是在邓小平这些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的指导下,在经济领域开展国际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在企业不断加强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特别是随后经济特区、经济开放区的建立,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可见,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这篇布局精心、立意深刻的讲话提纲挈领地抓住了历史转折中最根本的问题,提出了党和国家继续前进的方向和指导,为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实现伟大转折的战略决策,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起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它宣告了一个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第三,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重要基石和根本方法,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石。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党才能够在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中,不断取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
一方面,这篇讲话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起点和思想前提。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从时间上看,主要体现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而《解放思想》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的“主题报告”,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所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历史起点。同时,邓小平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求实与创新的统一。这一思想路线是贯穿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原则,也是改革开放之后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基本思想前提。邓小平理论中所蕴含的一系列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都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具体体现。
另一方面,这篇讲话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崭新思路。正是因为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导,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在当代中国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的许多原创性理论和观点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提升,如邓小平关于民主与法制的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学说的卓越贡献,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论断。这些新理论科学地看待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创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完整体系,奠定了思想和理论的基础。
同样,因为有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才能够在实践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能够在世界高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能够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所依靠的就是不断深化改革,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所依靠的根本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