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

(二)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提出“三个有利于”

《南方谈话》科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提出要在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前提下,大胆地进行实验,这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历史阶段鼓足了政治勇气。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模式”那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而只凭生产关系来谈论社会主义的传统僵化的观念,明确“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还强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使人们的思想从姓“资”与姓“社”的困扰和束缚中解放出来,为扭转长期“左”的思想僵化错误提供了理论依据。“三个有利于”标准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

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加快改革开放,在理论上和政策上要解决的四个问题。第一,姓“资”和姓“社”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看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第二,计划和市场的问题。邓小平讲:“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些简单明白而富有说服力的语言,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是我们在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理论基石。第三,“先富”和“后富”的问题。邓小平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一方面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靠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另一方面,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逐步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第四,防“左”和反右的问题。邓小平针对以往总认为“‘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的错误观念,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