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当代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二)观察当代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大趋势,如果不具备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历史眼光,摒弃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就无法理解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内在矛盾。20世纪下半期的科学技术革命,使资本主义诞生后缓慢的、延续很久的资本扩张本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展开。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就不可能有全球性的资源配置、信息交流、贸易和经济合作。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可分的,因此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组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当今世界终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早期“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4]的时代了。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同样要力图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来发展自己。发展是时代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富国与穷国,以及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矛盾。在处理经济矛盾中,各个国家的上层建筑主要是国家必然要参与,这表现为各个国家都制定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如果一笔勾销了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就会在观察世界局势中陷于困境。不能由经济全球全球化推出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因为经济全球化并非经济一体化。同时期,各个国家的所有制性质、政权性质和体制,以及文化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民族性都是不同的。在仍然以国家为单位的世界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具体的,它构成一个国家现存的社会形态。全世界不可能有统一的经济基础,也不可能有统一的上层建筑。因此,经济可以全球化,但政治应该是多极化,文化应是多样化。

阅读马克思,不能仅仅从文本到文本学,从哲学到哲学史,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到现实,再从现实到理论。哲学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个人的“自言自语”,哲学应该也必须同现实“对话”。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如此!马克思认为,哲学本身并不能实现自身。哲学要实现自身,必须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1)从抽象走向具体,使抽象的哲学范畴具体化、感性化,把抽象、一般的哲学范畴具体化为具有感性的现实内容的生动具体概念。马克思反对离开现实而沉醉于哲学的“词句革命”的倾向。他对现实的分析和把握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而是从具体概念出发。马克思对哲学和历史的分析是从“现实的个人”这一具体概念出发的,把“人”具体感性化为“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对人的实践活动的分析是从“生产劳动”出发的,把实践具体感性化为“生产劳动”“阶级斗争”和“异化劳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分析是从“商品”出发的,把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具体感性化为商品所具有的矛盾;马克思在解读现实问题时,运用的是“现实的人”“物质生产”“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等具体概念。马克思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用来解读现实问题的概念必须是具体的和具有感性的现实内容的。(2)为改变世界提供理念,注重实现理念的现实客观条件。即使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使哲学理念通过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得到实现。在马克思那里,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内在统一的。其中马克思哲学主要是思想方法,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分析问题架构,而科学社会主义则是现实结论。因此,离开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道路的真实意蕴。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就是使哲学理念通过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得到实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