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受1847年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委托起草的“一个准备公布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1],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关于资本主义“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其产生背景正如《宣言》本身所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2]。
以18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包括同期的美国革命)为主要标志的“双元革命”[3]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资本主义时代。至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已在欧洲各主要国家占据统治地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但大工业的发展也使得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日益激化,导致以生产的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与此同时,工业革命还引发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革,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资产者对广大无产者进行着残酷的剥削和压榨。以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代表的无产者反抗资本家的斗争此伏彼起,宣告了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特别是缺乏一个以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均以失败告终。这些情况表明,由“双元革命”所开辟的资本主义时代,并非如资产阶级学者所标榜的那样是自由原则得以普遍实现的“理想国”,它只是实现了资产者的“政治解放”,而远未实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解放”。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资本主义向何处去?无产阶级解放的道路在哪里?成为摆在那个时代的思想家面前的“时代之问”。
面对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年轻的马克思恩格斯怀着普罗米修斯式的救世情怀[4],坚定地站在人民立场,在批判地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无产阶级的解放道路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出路问题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并于19世纪40年代初分别从不同路径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先后写下《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剩余劳动与资本》等著作,创立了唯物史观,初步弄清了剩余价值的实质,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
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还积极投身国际工人运动,开展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活动。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这一秘密工人组织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同年11月召开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纲领。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他们在恩格斯之前已经起草的《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的基础上,以“叙述历史”的方式用德文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并于1848年2月在伦敦公开发表,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对“时代之问”作出了科学回答,第一次向全世界系统地、全面地公开宣示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目的、自己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