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作背景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来看,《提纲》是马克思在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以后,第一次同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所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创立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标志。
青年马克思在大学学习期间,通过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而接受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并深受其辩证法的启示和影响。走出大学后,马克思在《莱茵报》担任撰稿人和主编,他在此期间大量地接触到社会现实,特别是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利益问题,这引发了他对于理性、国家、法等一系列问题和关系的重新思考,促进了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不仅使他脱离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影响,还进一步促使他对原来所信奉的黑格尔哲学进行反思与改造。此时,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成为马克思克服黑格尔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关键环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费尔巴哈在揭示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与宗教的本质联系、创立人本的唯物主义等方面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马克思还借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进行了初步改造,对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加以吸收,而这恰恰是费尔巴哈没能做到的。接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一书,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以及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方法,初步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基本原理。
虽然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方面成就卓著,但是,由于他不懂得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其唯物主义具有严重的直观性和形而上学性,不能合理地说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能正确说明人的认识及其发展,特别是在看待社会生活和考察人的本质时,仍然局限于唯心史观。于是,马克思开始着手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进行批判。1845年春,马克思迁居布鲁塞尔后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确定了“实践”这一新唯物主义的基本哲学范畴,把实践观为作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提出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自然、社会、人以及人的认识的哲学路线,扼要地表述了新哲学的主要思想,勾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雏形,为制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纲要、奠定了基础。
《提纲》中的主要思想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得到了进一步展开和发挥,形成了成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