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理论并非马克思自己的发现,它早已存在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阶级理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本质上就是对社会中存在阶级现象的反映。可以说,自从人类社会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以来,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没有消灭了阶级现象。而只要社会存在阶级现象,人们在意识中一定会以这种那种方式反映这种现象。当然,这种反映有一个从直观认识到理性把握、从现象到本质、从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乃至多级本质的进展过程,因而,其开始未必深刻和科学。可以说,至少在两千多年前,思想家们就在思考人群划分的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社会划分为富人和群人两个营垒的慨叹以及把人分成国家管理者、国家保卫者和生产劳动者三个类型的看法,亚里士多德提到的富人和穷人,自由民和奴隶,贵族阶级、中产阶级、平民阶级等多个角度的看法,孔子把人分成君子与小人的看法,孟子把人分成劳心者与劳力者看法等等,某种程度上都体现着朴素的阶级划分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历史发展到财富主导型的资产阶级时代,阶级观念在18世纪以来的不少思想家那里已经成为自觉的观念。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在这封信中就精确指出,在他以前很久,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已经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这里所说的以前很久,其实指的就是18世纪以来。对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克思列举了李嘉图、马尔萨斯、穆勒、萨伊、托伦斯、威克菲尔德、麦克库洛赫、西尼耳、惠特利、理·琼斯等等欧洲经济学权威,认为“他们证明了:各个不同阶级的经济基础一定会在它们中间引起一种必然的、不断发展的对立”[11]。他还特别在信中引用了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完成者和最有影响者李嘉图(1772—1823)的一段话。这段话讲了产品在社会的三个阶级之间,也就是在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分配的问题。至于说到的资产阶级历史编纂学家,马克思这里主要说的是法国复辟时期(1815—1830)的历史学家,代表人物有梯叶里、米涅、基佐和梯也尔等。他们普遍认为西欧社会自中世纪以来就贯串着封建贵族阶级同第三等级(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斗争,认为二者的斗争构成了西欧社会自中世纪以来的主要动力,并认为十七世纪英国革命与十八世纪法国革命就体现着这种斗争的决战。在致魏德迈信的两年后,马克思对梯叶里的评价更高了。1854年7月27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一方面认可当时人们的观点,认为梯叶里是“法国历史编纂学中的‘阶级斗争’之父”,又指出梯叶里1853年出版的《第三等级的形成和发展史概论》一书,对资产阶级形成史的描述非常好:“我认为,任何著作也没有把这个阶级在它成为统治阶级以前的这一系列演变作过这样好的描述,至少就材料的丰富而言是如此。”[12]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前面已经提到,梯叶里阶级斗争之父说乃是当时人们的看法,特别是当时法国史学界流行的观点。这个观点忽视了圣西门(1760—1825)对梯叶里的影响。圣西门是梯叶里的养父,他比梯叶里早20年就提出了类似观点。1802年,圣西门的处女作《一个日内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发表,在该书中他就提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所以,恩格斯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写的《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对圣西门作了高度评价。恩格斯指出:“认识到法国革命是阶级斗争,并且不仅是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而且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这在1802年是极为天才的发现。”[13]
马克思还进一步认为,不仅阶级斗争现象被思想家们认识到了,而且阶级斗争范畴已广泛传播到社会各阶层,成为不少人信口拈来的话语和引起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从给魏德迈的这封信中,马克思就具体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在英国,使用“阶级斗争”一词已经不需要避讳,而解决阶级冲突已成为政治家们的重要目标。